连续几天的深入调研让苏明远对清远县的民生状况有了全面了解,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调查——朝廷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深知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往往是造成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一天,他决定重点了解各种朝廷政策在县里的具体执行情况。
清晨,苏明远来到县衙的档案室。作为县里的官员,他有权查阅相关档案。档案室的管理员是个老胥吏,姓钱,在县衙工作了三十多年,对各种政策的变迁了如指掌。
钱师傅,我想了解一下近几年朝廷的重要政策文件。苏明远客气地说道。
钱师傅打量了苏明远一眼,然后慢悠悠地说道:苏大人要看什么方面的政策?
农业、税收、徭役、救灾等民生相关的政策。苏明远回答。
钱师傅点点头,从架子上取下几卷文件:这些是最近三年的主要政策文件,苏大人慢慢看。
苏明远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他发现,朝廷的政策大多是很好的,比如减免农业税、规范徭役征收、建立救灾机制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到了基层执行时,往往面目全非。
以农业税为例,朝廷规定每亩地的税收标准是固定的,而且在灾年可以减免。但苏明远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实际征收的税收远超朝廷标准,而且各种名目的附加费用层出不穷。
钱师傅,苏明远指着一份减税文件问道,这个减税政策在我们县是怎么执行的?
钱师傅看了看文件,然后说道:这个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复杂。
怎么复杂法?苏明远追问。
钱师傅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苏大人,您是新来的,有些事情可能不太了解。朝廷的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面执行时,总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
什么实际困难?苏明远明知故问。
比如说,朝廷要求减税,但县里的开支不能减少啊。修衙门、养胥吏、应酬上级,哪一样不要钱?税收减少了,这些钱从哪里来?钱师傅解释道。
苏明远心中明白,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层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会找各种借口来规避朝廷政策。
那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苏明远继续询问。
钱师傅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比如说,朝廷要求每亩地减税一斗,我们就照办。但同时会增加一些特别费用,比如水利费、道路费、桥梁费等等。名义上是减税了,实际上农民负担没有减轻。
苏明远心中愤怒,但表面上仍然平静:这样做合法吗?
不违法啊。钱师傅理直气壮地说道,朝廷只是规定了农业税的标准,没有禁止收取其他合理费用。而且这些费用确实是用于地方建设的,名正言顺。
苏明远无言以对。从法律条文上看,这种做法确实很难说是违法的,但明显违背了朝廷减税政策的本意。
接下来,苏明远又查阅了徭役政策的执行情况。朝廷规定,农民每年服徭役不超过一个月,而且要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实际执行时,徭役时间往往超标,补贴也经常被克扣。
徭役超时的问题怎么解决?苏明远问道。
这个...确实有些问题。钱师傅有些尴尬,主要是工程任务重,一个月完不成。为了按时完工,只能延长时间。
那补贴呢?苏明远继续追问。
补贴是发的,但要扣除吃住费用,管理费用等等,到手的就不多了。钱师傅解释道。
苏明远心中清楚,这又是一个巧妙的盘剥手法。名义上给补贴,实际上通过各种费用把补贴收回来。
查阅完政策文件,苏明远对朝廷政策的执行偏差有了系统的了解。他发现,几乎每一项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被扭曲了,原本的好意变成了坏事。
下午,苏明远决定实地了解一个具体政策的执行情况。他选择了朝廷新近推行的官仓储粮政策。这个政策的本意是建立粮食储备,在灾年时用于救济百姓。
苏明远来到县里的官仓,这里负责储存和管理救灾粮食。仓库的管理员是个四十来岁的胥吏,姓李,一看就是个精明的人。
李师傅,想了解一下官仓的情况。苏明远说道。
苏大人,您要检查仓库吗?李师傅有些紧张。
不是检查,就是了解一下储粮政策的执行情况。苏明远安抚道。
李师傅松了口气:那就好。苏大人请看,我们的储粮很充足,完全按照朝廷的要求执行。
苏明远跟着李师傅进入仓库,看到里面确实存放着不少粮食。但他注意到,有些粮食的质量似乎不太好,而且数量和账册上的记录有差异。
这些粮食的质量如何?苏明远问道。
质量没问题,都是符合标准的。李师傅连忙说道,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作为储备粮足够了。
苏明远仔细观察,发现有些粮食已经开始发霉,显然存放时间太长了。
这些粮食多久轮换一次?苏明远询问。
按照规定是一年轮换一次。李师傅回答,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稍微延长一些。
为什么?苏明远追问。
李师傅有些为难:主要是成本问题。轮换粮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旧粮食的处理也是个问题。如果按照规定严格执行,成本太高了。
苏明远明白了。为了节约成本,管理员延长了粮食的储存时间,导致粮食质量下降。这样的救灾粮,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能起到多大作用?
如果真的发生灾荒,这些粮食能及时发放吗?苏明远关心地问道。
当然能,我们有完善的发放机制。李师傅拍胸脯保证。
但苏明远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心虚。他怀疑这个所谓的发放机制可能存在很多问题。
离开官仓,苏明远又去了解了另一个重要政策——朝廷的义学推广政策。这个政策要求各县建立免费的义学,让贫家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苏明远来到县学,这里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同时也负责管理全县的教育事务。负责人是个老学官,姓王,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王先生,我想了解一下义学推广政策的执行情况。苏明远说道。
王学官叹了口气:苏大人,这个政策虽然很好,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什么困难?苏明远问道。
首先是经费问题。朝廷虽然要求建立义学,但没有提供专门的经费。县里的财政本来就紧张,哪里有多余的钱来办学?王学官解释道。
那现在的义学是怎么维持的?苏明远询问。
主要靠一些善心人士的捐助,还有学生家长的自愿缴费。王学官说道,但这样的收入很不稳定,经常入不敷出。
学生家长缴费?那还算义学吗?苏明远疑惑。
虽然叫缴费,但数额很少,主要是象征性的。王学官辩解道,而且只是自愿的,不强制。
苏明远心中明白,所谓的自愿缴费往往就是变相的学费。这样的义学,穷人的孩子还是读不起。
除了经费问题,还有其他困难吗?苏明远继续询问。
师资问题也很严重。王学官说道,义学的教师待遇很低,很难吸引有能力的人来任教。现在的教师大多是一些落第秀才,水平参差不齐。
那教学质量如何?苏明远关心地问道。
王学官苦笑道:说实话,比不上私塾。条件差,师资弱,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很多家长看不到希望,宁愿让孩子辍学干活,也不愿意送来读书。
苏明远心中沉重。一个本来很好的政策,由于执行中的各种问题,变成了形同虚设的摆设。
傍晚时分,苏明远又了解了最后一个政策——朝廷的治安改善政策。这个政策要求加强基层治安管理,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苏明远来到县衙的治安房,负责人是县尉马德。马德是个武官出身,看起来很有威严。
马兄,想了解一下治安政策的执行情况。苏明远说道。
苏大人,我们县的治安还是不错的。马德拍胸脯说道,很少发生重大案件。
具体是怎么管理的?苏明远询问。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巡逻制度,每天都有衙役在各个区域巡逻。马德介绍道,还有举报制度,鼓励百姓举报可疑人员。
效果如何?苏明远问道。
效果很好,盗窃、打架等案件明显减少。马德自豪地说道。
但苏明远想起了在市场上看到的那些收保护费的情景,心中疑惑。如果治安真的很好,为什么还会有这种黑恶势力存在?
马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苏明远试探着问道。
马德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主要是人手不足。县里就这么几个衙役,要管这么大的地方,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苏明远继续询问。
我们采用了一些...灵活的方法。马德说道,比如雇用一些民间的协管员,让他们协助维护治安。
苏明远心中一动。这些所谓的协管员,会不会就是那些收保护费的人?
这些协管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苏明远追问。
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监督商贩的经营行为,收集治安信息等等。马德解释道。
果然如苏明远所料。这些协管员名义上是维护治安,实际上可能就是那些敲诈勒索的黑恶势力。
一天的调查结束了,苏明远对朝廷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几乎每一项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被扭曲变形,原本的惠民措施变成了扰民行为。
回到住处,苏明远开始整理调查记录。他发现,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官员的私利驱动,也有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既有执行能力的不足,也有监督机制的缺失。
看来,仅仅有好的政策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执行。苏明远在日记中写道,而要保证政策的正确执行,就必须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夜深了,苏明远躺在床上思考着改革的方案。经过这几天的深入调研,他对清远县的民生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现在是时候制定具体的改革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