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的水稻收割完毕之后,村民们帮我做好了脱谷的工作,我只需要把谷子晒干就可以收入仓库里。
可这个时代的谷子大多晒在土地上,灰尘很多,杂质杂灰也比较多。村民们的大多数做法是等风起的时候用铁锹或是簸箕把谷子扬起来,让风吹走混入稻草和灰尘。
这个工作极为耗费人力和体力,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打算等闲下来的时候画一张图纸,制作风扇。风扇在中国古代已经被广泛应用,这个朝代不知道为何还没有出现,可能并不是我熟知的某个时代。
我回忆着小时候家里风扇的样子,画了一个简图,拿去给木匠看。
村里的木匠也姓李,祖上几代人都是做木匠,手艺和技艺方面都很能拿得出手。
小时候学过几年画画,所以我的图画的还算清楚,我指着图纸给李木匠讲解。
“您看,整体大概是一人高的样子,这边在里面需要做一个扇叶,外面连接一个把手,这样就可以扇出风。左边这边封闭起来,右边敞开,这样风吹起的时候把灰尘稻草以及干瘪的稻壳吹走,只留下完好发的部分。”
“这边上面做一个漏洞形状的,下面是一个倒斗。稻子、麦子什么的都可以从上面倒进去,中间这里需要做一个插销,这样可以控制稻谷往下的速度。处理过的谷子从下面的倒斗里流下去,再拿东西接住就可以了。”
李木匠思索着,又问了几个问题,我知道的部分一一解答了,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共同商讨。
“生生啊,你说的这个风扇我今天再琢磨琢磨,你也回去再想想还有哪些要添加和改良的地方,你明天再来。我们研究研究再做。”
“好!那我明天下来!”
我给李木匠付了二两银子作为报酬,李木匠收了一两,说已经足够。“这个要是能做出来,以后大家都会用得着,这还是你的创意,给你算便宜点。但主要还是要实用、好用才好!”
我跟李木匠告辞之后,带着元宝先回家了。晚上我躺在床上又想到了一些要添加的功能。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又带着元宝去了李木匠家。这一次,村长也在。村长对我的奇思妙想予以了肯定,又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最后总结道:“这要是能做出来,那可真是个宝贝啊!这得省多少人工,老李你好好做,先做出一台来看看,再慢慢改良也是可以的!”
李木匠看着我问:“生生啊,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想法倒是没有,只是还有个小建议。这个整体最好是能增加四个把手,一个角一个,这样容易搬运。我想的是,一开始咱们可能就一台两台,大家借着使用的话,这样方便抬来抬去,也不容易损坏。”
“嗯,这个好。我再挑一些合适木木材,框架要做得结实一些,我再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做的简化一点、薄一点,这样就不会显得太过笨重。”
村长总结道:“行,那就先做出一台来,咱们先实验一下。若是用的好,再倡导大家都用这个,方便快捷!”
李木匠只用了十天就做出了风扇的雏形,自己在家试了一下,总体上效果不差的。
李木匠又琢磨了改良一下细节,没多久,第一台谷风车就被抬到了我家,应我的要求,上面还刻着我的名字。
李木匠在院子演示谷风车的使用时,很多村民都来围观过,现在真的做了出来,不少人开始找李木匠预定。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好几家合订一台也是常见的情况。
李木匠生意兴隆,每天都乐呵呵的锯木头,还请了个小工一起做活。
东西用的好,周围的几个村都遣了人来定做。村长拿着图纸上报告给了里正,希望能得到推广。听说里正亲自来看了之后回去又往上报,最后知县还给村长颁发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嘉奖的话。
我和李木匠也获得了实际的奖励,我获得了五十两银子的嘉奖,李木匠获得了大师的称号和十来个弟子。
李木匠也没藏着掖着,把这里面的门道都尽数教给了他们。相信假以时日,谷风车就会被大量推广,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