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顿时冷了下来,朝鲜王生怕李贤等人会问屠城一事。
于是~~~
坐在最末位的李裪起身,将酒杯高高举起。
“诸位,小王派出去的探子回报。说东瀛兵马正在大规模集结,估计冲咱们来。
小王不才,只能替天朝打打杂...”
本打算将话题转移,没想到邝埜又把话给圆回来。
“陛下圣明果断,既然浔阳侯在草原能被陛下看在眼里,那咱们在东瀛会不会也被看在眼里?
浔阳侯击败瓦剌不假,可草原跟东瀛情况不同。
反而是陵阳公。
不仅一来就连胜,还把江户拿下...”
李贤笑眯眯地看向樊忠,轻微上扬的嘴角像是在挑衅。
“邝大人所言甚为有理,李某是旱鸭子。东瀛四面临海,恐怕东瀛战事只能陵阳公拍板决决。”
新贵和旧臣争执不下时,大伙儿同时看向正瑟瑟发抖的李裪。
只听李贤朝他一拱手,脸上堆砌的笑意跟奸商无二。
“朝鲜王,你是一国之主。
依我看来,打东瀛这事儿,干脆咱们都听你的。”
李裪听闻这话,顿时傻了。
心道。
我就是你家一仆人,你们让仆人做主,岂不是倒翻天罡了吗?
好不容易将哭丧的脸转换为笑容,李裪的眼神飘忽不定,酝酿半天后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
“不瞒诸位,小王对战事一窍不通。天朝皇帝陛下将小王遣来东瀛,是为给天朝大军打下手。
其次,小王虽然身在东瀛,但国内之事还要我亲自处理。”
一席话下来,倒是张軏点头附和。
“朝鲜王此言有理,咱们再让你为难,着实过分...”
本来就是这个理。
虽然朝鲜王来东瀛得到不少好处,但他却背负着屠城和抢夺百姓的恶名。
人家干的是脏活累活,到头来还为难人家,确实有点儿过了。
李贤笑眯眯地看向张軏,然后又看向樊忠。
他此刻的心里有万千战马奔腾。
樊忠在没任何大功的情况下,却获封陵阳公。
而张軏来东瀛,怕是回去后最少也能得到伯爵。
既然拿捏不了二人,不如现在搞好关系,省的以后朝堂上多出一个敌人。
想通这些后,李贤起身朝樊忠跟张軏拱手。
“说的都有理,要不这样吧~
不分兵,攻城拔寨由我明军来。
剩下的活儿~”
说到这里,李贤刻意停顿,看向眼巴巴瞅向自己的李裪。
“剩下的活就交由朝鲜王...”
李裪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只是他还在等接下来的话。
“关于分配~我大明与朝鲜七三开,如何?”
这个结果让李裪始料未及,原本以为最多能分到一成就知足了。
没想到人家能如此大方,直接给了三成。
三成~看起来不多。
可这三成足以养活小小的朝鲜。
李贤之所以敢大方地分出三成,那是因为东瀛不富裕。
而且~~~
皇帝似乎只是将此地作为一个跳板,对东瀛的一切漠不关心,只想要这片土地。
这里的漠不关心,包含了百姓。
草原跟大明算是仇深似海了吧?
但皇帝是怎么做的呢?
不仅没追究蒙古人的以往,还有将他们迁入内地的行动。
可偏偏在东瀛这边不同。
朱祁钰让李裪砸锅卖铁凑够四万人,让他们来不是打杂,更多的是屠城。
因为东瀛跟朝鲜的仇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解释得了。
明军胜,只是时间而已。
作为世仇的朝鲜,肯定要在此时好好打击报复一番。
所以...
明军攻城拔寨,朝鲜负责屠杀。
以后的史书只会写,明军攻城后,朝鲜王李裪则屠城。
这样一来,朱祁钰跟他的大明就不会背锅。
如果以为朱祁钰不过如此。
不好意思,各位看官老爷大错特错。
李裪砸锅卖铁才凑够的四万人,不敢说都死在东瀛,至少九成以上回不去了。
因为~~~
朝鲜即将成为一个史书上名词。
朱祁钰在不久后,便要借着朝鲜王李裪纵容朝鲜兵肆意烧杀抢,有破坏大明名声的嫌疑...
这件事的知情人只有两个。
头一个便是樊忠。
第二个,则是襄王朱瞻墡。
京师...
朱祁钰右手拿着奏本,将它视作一柄刀,不停地在跟前的御案上砍着。
“锦衣卫上奏给朕,说李裪在东瀛屠杀无辜百姓。
诸位臣工,如何看待此事?”
曹鼐双眉一挑,知道今天怕不是商议朝鲜国王滥杀无辜。
所以~
陈循刚准备跨步出来时,曹鼐就朝他使眼色。
自然~他二人的一切都被朱祁钰观在眼里。
“彭时,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既然没人站出来,朱祁钰只好点名。
彭时站在过道中央,稍加思虑后才拱手说道。
“回陛下~臣以为朝鲜王此番作为有损我大明名声。
朝鲜作为我大明番邦,岂能为一己之私而伤父国威名。
再者~臣叩请陛下严惩陵阳公与浔阳侯。
若无他二人指使,朝鲜王安敢如此?”
前半段话,朱祁钰听起来很是舒坦。
可后半句...
商辂看皇帝脸色异常,赶紧站出来补救。
“启奏陛下~臣以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陵阳公与浔阳侯之所以放任朝鲜王肆意妄为,恐怕另有隐情。
其次,朝鲜跟东瀛乃世仇。
既然是世仇,朝鲜王定然不会放过此等良机。
所以~臣以为此事与陵阳公二人无关。”
一直没说话的曹鼐现在才晓得皇帝到底要干嘛,只是不敢站出来喘气。
亲爹把儿子吃干抹净,这事儿不仅不光彩,还会被后人诟病。
见没人出来提,朱祁钰也不甘心。
随后将目光放在了陈循身上。
“陈循,商辂说的可在理?”
跟死了老婆一样的陈循,苦着张脸站出班列,思忖许久后才想到一个借口。
“禀陛下~朝鲜王有损我大明威名为实。
浔阳侯未能出面阻止,就算有隐情也该上奏朝廷。
臣以为,当下该派遣人前往东瀛,调查原因后再做定夺。”
陈循这次聪明了,没把樊忠给带进来,将责任都推给了李贤。
因为他知道,樊忠是皇帝还在潜龙时就交好的武将。
反而李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