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写了一章迎接9.3,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华夏,燕京。广场上空的云层缓缓舒展,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数万名集结的军民身上,也照亮了城楼前那面历经风雨却依旧鲜艳的红旗。
“鸣放礼炮!” 总指挥马宁上将站在城楼一侧,声音坚定如磐,每一个字都裹挟着对英烈的敬意,在广场上空激荡。
“砰!砰!砰!” 80响礼炮次第轰鸣,厚重的炮声震得空气微微震颤,仿佛在叩击历史的门扉。礼兵们身着笔挺的礼服,装填炮弹的动作精准利落,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未敢有半分懈怠。
紧随礼炮之后,“哒!哒!哒!” 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如惊雷滚地。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肩扛钢枪,迈着整齐划一的正步从纪念碑方向走来。
“全体人员肃立,升国旗,奏唱国歌!” 当升旗手在旗杆下站定,马宁的指令再次响起,声音里多了几分难以察觉的哽咽。
现场交响乐团的指挥家扬起手臂,激昂的国歌瞬间迸发。红旗沿着旗杆缓缓攀升,风拂过旗面,发出猎猎声响。广场上的军民齐声高唱,歌声从沙哑到嘹亮,从个人的呢喃汇聚成集体的呐喊,每个人都仰着头,目光追随着红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阅兵仪式正式开始!标兵已各就各位!” 马宁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他望着下方涌动的人潮,思绪飘回了这几年战争。
一号怀文柏乘坐阅兵车缓缓驶出城楼,黑色的车身在晨光中泛着肃穆的光泽,稳稳停在广场中央的检阅位置。片刻后,另一辆阅兵车迎面驶来,车上站立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员铁林上将一身戎装。
“受阅部队已整装待发!请您检阅!阅兵总指挥铁林!” 铁林抬手敬礼,军礼标准而有力,他用尽全身力气喊出这句话,声音虽不似年轻时那般雄浑,却沉淀着战火淬炼的杀气与坚毅。
“开始!”
“是!” 铁林的回应响亮如钟,三辆阅兵车随即呈品字形向受阅部队驶去。
“同志们好!”怀文柏的声音穿透乐声,传遍每个受阅士兵的耳中。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士兵们的回应震耳欲聋。
“激动吗?”高建国笑着看着钟冀,这位老人穿着便装,身形虽已佝偻,眼神却依旧清明。因身体原因退休多年的他,此次是特意拄着拐杖赶来的,手背上还留着输液的针孔。
此时的钟冀虽然才36岁,但是他的肩上已经扛着两颗金星了。他是作为功臣,在城楼上观礼的。
“确实挺激动的。”钟冀颇为感慨地说道。“只是一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心里就觉得难过。”
“他们在天之灵,会祝福我们的。”高建国如是说道。
这是庆祝华夏取得对霓虹第二次战争胜利而举行的宏大阅兵式,在两个月以前,华夏太平洋舰队第一支队在钟冀的带领下全歼了霓虹的太平洋联合舰队,从而迫使霓虹与华夏进行了和谈。除了霓虹向华夏支付战争赔款之外,还受到更加严格的军备限制已经划九州岛为非军事区。由于霓虹投降的果断,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华夏军的攻势仅仅止步于九州。
待三辆阅兵车重返城楼,怀文柏整理了一下中山装,走到话筒前。广场瞬间安静下来,数万名军民的目光汇聚过来,连风中猎猎作响的红旗,仿佛都放慢了飘动的节奏。
“同胞们,战友们,朋友们!” 怀文柏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温和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今天,我们站在这片见证了无数荣光的广场上,庆祝对霓虹第二次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我看到眼前这支严整的部队,看到你们胸前的勋章、眼中的坚毅,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你们英勇的事迹和身影。这场胜利,是全体华夏儿女用热血与坚守换来的!”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广场东侧的观礼席。那里坐着许多烈士家属,有的老人怀里抱着儿子的遗照,有的年轻妻子牵着尚未懂事的孩子。
“我知道,此刻有许多人心里满是思念。那些没能等到胜利的战友,那些永远留在了战场上的英雄,他们或许看不到今天的庆典,但他们的名字,早已刻在了华夏的山河里。”
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里有激动,有自豪,更有对英烈的敬意。怀文柏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乘胜追击,彻底占领霓虹?因为我们深知,战争的目的从来不是毁灭,而是守护和平。”
“我们经历过战火的苦难,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划九州岛为非军事区,不是妥协,而是为了防止战争再次爆发,为了让周边地区获得长久的安宁。我们不想让更多家庭失去亲人,不想让更多孩子失去家园。这,才是华夏军人的初心!”
“我在此庄严宣告,” 怀文柏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华夏永远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也永远不会畏惧战争!如果有人敢再犯我们的领土,敢再伤害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必将挺身而出,用钢铁意志和强大实力,粉碎一切来犯之敌!我们会守住这份胜利,守住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让华夏的山河永远安宁,让华夏的人民永远幸福!”
漂亮话是必须要说的,怀文柏很清楚霓虹的狼子野心,如此严酷的条约他们必然不可能遵守。只要他们胆敢再次违反,那么,华夏军必将毫不留情。
钟冀在大会结束之后,翻看着当时签订的《和平协定》。这个协定在他看来跟《花都和约》一模一样,不过是短暂的休战罢了,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次的较量。
“这不是和平,只是短暂的休战。”钟冀的嘴角微微一弯,“就让我们看看,到底是鹿死谁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