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意那些裹着蜜糖的针刺,并未随着离开寰宇大厦而消散。它们细微却顽固地扎在江浸月的心头,隐隐作痛。那种被居高临下审视、被划归为“另一个世界”的隔阂感,让她在回到工作室后,依旧感到一阵挥之不去的沉闷。
团队依旧忙碌,新设备的效能让大家沉浸在工作带来的充实感中,暂时无人察觉她情绪的细微波动。她强迫自己投入工作,审阅设计稿,批复流程,但效率却有些低下。苏晚意那句“希望能坚持下去”和殷夜沉冷眼旁观的模样,总在不经意间窜入脑海。
傍晚,沈砚察觉到她的异常,试探性地提议:“月姐,看你挺累的,晚上要不要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最近有部艺术片口碑很好,叫《尘光》,导演顾辰风听说是个天才,拿奖拿到手软。”
江浸月本想拒绝,但想到回去也是对着空荡荡的公寓和那些烦心的思绪,便点了点头。“好。”
电影院离工作室不远,是一家专放文艺片的小影院。场内人不多,灯光暗下,银幕亮起。
《尘光》的叙事风格沉静而克制,镜头语言却极具力量,每一个画面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诗意和情感张力。故事讲述了一个边缘小人物在困境中坚守内心微光,最终以某种近乎悲剧的方式照亮他人的故事。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刻意的煽动,却能让人的心被紧紧揪住,沉浸其中。
江浸月很快就被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创作者,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背后那惊人的才华——对人性细腻的洞察、对画面极致的掌控、对节奏精准的把握。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近乎天赋的感知和表达力。
影片播放到中段,一段长达五分钟、几乎没有对白,仅靠镜头运动和光影变化来表现主角内心巨大悲恸与觉醒的独角戏,让她几乎屏住了呼吸。那种纯粹用视觉语言抵达情感核心的力量,让她感到震撼。
片尾字幕缓缓升起,灯光亮起,影院里却依旧一片寂静,似乎观众们都还沉浸在影片带来的情绪余韵中。
江浸月坐在座位上,久久没有动弹。心底因苏晚意而起的那些憋闷和烦躁,竟奇异地被这部影片洗涤、抚平了不少。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源于纯粹创作本身的共鸣和力量。
字幕上,导演的名字反复出现——顾辰风。
她记住了这个名字。
走出影院,晚风拂面,带着初秋的凉意。沈砚在一旁感慨:“这顾辰风真是名不虚传,听说他年纪不大,也就三十出头,但已经是国际公认的顶尖作者导演了。独立制片,从不依附大公司,作品虽然不多,但部部都是精品,拿遍了三大电影节的奖项。”
江浸月默默听着,脑海里回想着影片中的画面。那种对作品的极致打磨、对自我表达的坚持,让她心生敬佩,也隐隐生出一丝向往。
“他好像很少在媒体上露面,挺神秘的,只知道他是国外顶尖电影学院毕业的,背景好像也挺好的,但具体不太清楚。”沈砚继续说着打听来的零星信息。
回到工作室,江浸月鬼使神差地打开电脑,搜索了“顾辰风”的名字。
搜索结果跳出他的简介和作品列表,奖项栏长得惊人。照片很少,仅有的几张也是抓拍或在领奖台上的侧影。照片上的男人看起来清俊温和,戴着副细边眼镜,气质儒雅,与他在影片中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甚至略带尖锐的洞察力似乎有些不同。但那双透过镜片看向镜头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和专注,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她浏览了几篇关于他电影的深度影评,评论家们不吝用“天才”、“独一无二的视觉诗人”、“未来大师”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评论都提到,他的作品保持着极高的独立性和作者性,从未向商业诉求妥协。
这与她目前的处境,形成了微妙而又鲜明的对比。
她关掉网页,靠在椅背上,心里有些复杂。顾辰风的成功,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另一种创作者的可能——纯粹、独立、备受尊敬。而这,似乎与她选择签署那份“卖身契”、置身于殷夜沉冰冷掌控下的道路,背道而驰。
但很快,她又摇了摇头,甩开了这丝不切实际的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顾辰风的道路无法复制,而她,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找到坚持下去的意义和方式。
只是,那个才华横溢、坚持自我的导演形象,连同他那部充满力量的《尘光》,确实在她心中留下了一抹清晰的印记,像夜空中一颗遥远的、明亮的星,提醒着她创作最初的模样和可能达到的高度。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屿发来的邮件,关于明天项目进度核查的具体时间和要求。
现实的压力再次悄然合拢。
但她深吸一口气,感觉心境似乎比之前平和了一些。她回复了邮件,然后重新打开了《星耀》的设计文件。
苏晚意的轻视,殷夜沉的冰冷,或许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但至少,在创作的领域里,她还可以努力守住自己的标准,像那个银幕后的天才一样,尽力去触碰一丝纯粹的光芒。
哪怕,是戴着镣铐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