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澜的“共鸣之魂”真正深入灰色菌毯的集体意识时,她仿佛坠入了一个由岩石、尘埃、引力与寂静构成的梦境。
这里没有色彩,没有温度,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情感波动。只有缓慢到极致的、如同地质变迁般的“思绪”在流淌。她“听”到的不是语言,而是一种基于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物理常数变化的“内在逻辑”在低语。
“……稳定……结构……持久……”
“……吸收……转化……成长……”
“……光……冷……但……有序……”
“……振动……来自……外部……好奇……”
这些意念碎片如同冰冷的石头,却又带着一种纯粹的、对存在形式的执着探索。星澜尝试着传递出友好的、带有询问意味的波动:
“你们……是什么?”
菌毯的意识似乎被这外来的、清晰的“振动”惊动了,庞大的思绪流出现了短暂的停滞。随后,一股更加集中、但也更加笨拙的意念尝试着回应,它似乎在学习如何组织“对话”:
“……我们……是……‘石之心’……这片……星域……的……脉动……”
“……我们……汲取……物质……构筑……永恒……”
“……你……不同……你的……振动……短暂……却……复杂……”
“石之心”?星澜心中一动,这个名字倒是非常贴切。它们的意识核心,似乎围绕着构建稳定、持久的物质结构这一目标。
“永恒?你们追求永恒的存在?” 星澜继续询问。
“……存在……即是……结构……维持结构……抵抗……熵增……即是……永恒……” 石之心的意念缓慢而坚定,“……混乱……消散……是……痛苦……秩序……稳定……是……愉悦……”
星澜明白了。在石之心的世界观里,生命的价值在于结构的稳定与持久,能量的耗散与物质的衰变是它们本能抗拒的“恶”。它们并非没有情感,只是它们的情感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之上——一种倾向于“静”与“恒”的价值观。
“你们如何对待其他……像我们这样……‘振动短暂而复杂’的存在?” 星澜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石之心的意念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似乎在处理这个复杂的问题。良久,才传来断断续续的回应:
“……未知……结构……需要……观察……理解……”
“……如果……你们的……振动……能……融入……稳定的……旋律……或许……共存……”
“……如果……你们的……振动……带来……混乱……与……衰减……则必须……被……同化……或……隔离……”
它们的逻辑冰冷而直接。对于其他生命形式,它们的态度取决于对方是否有利于,或者至少不破坏它们所追求的“稳定秩序”。有利则共存,有害则清除。
就在这时,星澜感受到石之心意识中闪过一丝微弱的、却带着警惕的意念,指向了守护在外界的云飞扬:
“……那个……存在……他的……振动……非常……锐利……充满……‘改变’与……‘破坏’的……倾向……他……是……威胁……”
显然,云飞扬那斩破虚妄、充满变革力量的剑意,与石之心追求绝对稳定的理念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了潜在的敌人。
星澜心中凛然。沟通带来了理解,但也清晰地揭示了潜在的根本性矛盾。宇宙的新生儿“石之心”,与现有的主流生命形态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层面的巨大鸿沟。
这场“初语”,只是漫长交流的开始,而如何与这追求“永恒寂静”的邻居相处,将成为监察者面临的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