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试验基地飞行测试的成功,如同一颗璀璨的信号弹,照亮了深空之眼项目通往更高目标的道路。回到研究所后,团队并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太久,而是立即投入了新一轮的攻关。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羊羽办公室的白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白板上画着一个复杂的三维坐标系,分别标注着空间站搭载型舰载型机动平台型三个发展方向。
林夕推门而入,手里拿着加密文件。哥,上级正式批准了我们的三期发展规划,但要求我们在十八个月内完成空间站搭载型号的原理样机研制。
羊羽接过文件,眉头微蹙:十八个月?这个时间表相当紧张。空间环境比高空环境更加苛刻,辐射、微重力、极端温差...每一个因素都是巨大挑战。
但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果成功,我们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兆瓦级激光武器空间部署的国家。
当天下午,研究所召开了全体项目组成员大会。能容纳三百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不少人站在走廊上通过视频参会。
羊羽站在讲台上,背后的巨幅显示屏展示着项目的宏伟蓝图:同志们,我们即将开启星海征程。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次真正的技术革命。我们需要将系统重量再减轻50%,体积缩小60%,同时抗辐射能力提高一个数量级,能源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这些指标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
林夕接着详细介绍了技术攻关计划:我们将成立三个专项攻关组:第一组负责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发,目标是实现45%的电光转换效率;第二组专注于超轻量化抗辐射材料研究;第三组攻关空间环境下的热管理技术。
会议结束后,研究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超级计算机全天候运行着复杂的仿真模拟。
新材料实验室里,赵教授团队正在测试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和稀土元素的新型复合材料。传统的铝合金在太空辐射环境下会产生脆化现象,我们这种新材料不仅重量轻,还能有效抵抗高能粒子轰击。
与此同时,能源团队在地下实验室进行着高风险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测试。的一声闷响,又一次试爆发生了。
又失败了,张工程师擦着额头的汗水,电解液的稳定性还是不够。
尝试用固态电解质替代如何?年轻的博士后方芸提出建议,虽然离子电导率会降低,但安全性大大提高。
光学实验室里,李工团队面临的是另一个难题: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保持光学元件的精确对准。地面上的调校方法在太空中完全失效,我们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
经过数周的尝试,他们设计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自动补偿因温度变化和微重力引起的形变和偏移。
三个月后,项目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突破。赵教授团队成功合成了新型复合材料,测试表明其抗辐射性能比传统材料提高了十倍,重量却只有三分之一。
但是成本太高了,林夕在评估会议上指出,每公斤造价相当于黄金的二十倍,根本无法大规模应用。
羊羽沉思良久: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考虑成本。小批量生产足够原理样机使用的材料。
几乎同时,能源团队也传来了好消息。方芸的固态电解质方案经过37次配方调整后,终于实现了安全性和性能的平衡,能量密度达到了现有产品的2.5倍。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空间环境模拟测试。当第一个工程样机被送入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舱后,连续出现了多个意外故障:真空环境下润滑剂挥发导致机械卡死、低温条件下电子元件失效、辐射环境中控制系统误动作...
这比我们预想的要困难得多,陈东升在故障分析会上坦言,太空环境对每个细节都极其苛刻。
羊羽决定调整策略:我们不能等所有子系统完美后再进行整合。立即启动并行工程,所有团队同步推进,每周进行一次全系统联调。
这个决定大大加快了进度,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矛盾、信号干扰、时序不同步等问题层出不穷。协调会议上经常爆发激烈争论。
你们的电源波动影响了我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那是因为你们的负载变化太剧烈!
在这样的摩擦与碰撞中,技术难题一个个被攻克。团队开发出了太空专用的润滑材料,设计了抗辐射加固电路,优化了系统控制算法。
十个月后,第一个空间站搭载型的原理样机终于组装完成。这个银白色的圆柱体看起来比之前的系统小巧精致得多,但内部集成了无数技术创新。
在即将进行全系统空间环境测试的前夜,羊羽独自来到测试大厅。样机静静地立在模拟舱内,表面反射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睡不着?林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递给他一杯热茶,紧张吗?
羊羽接过茶杯,目光仍停留在样机上:就像送孩子去参加高考,既期待又担心。
我们做到了最好,剩下的就交给实践来检验吧。林夕轻声说。
第二天上午九点,测试正式开始。模拟舱门缓缓关闭,内部逐渐抽成真空,温度开始下降到太空中的极端低温。
真空度达到10-6帕,温度降至-180摄氏度。监控人员报告。
各系统启动自检,全部通过。
开始第一阶段测试:低温运行。
样机在极寒环境中平稳启动,激光器发出微弱的红光,指示系统正在工作。
功率逐步提升至10%,20%...50%,系统稳定。
控制室内,大家紧张地盯着数据屏幕,每一项参数的变化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达到额定功率100%!系统运行稳定!当这个报告传来时,控制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但考验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辐射环境测试。当模拟辐射源启动后,监测系统立即检测到多个单粒子效应引起的软错误。
控制系统自动纠错机制启动,错误已修正。技术人员的报告让大家松了口气。
高温测试阶段,当模拟太阳直射将温度升高到120摄氏度时,冷却系统突然报警。
温度梯度超过安全阈值,建议降低功率。
羊羽沉着下令,启动备用冷却循环,调整热流分配。
新的热管理策略起作用了,温度逐渐回落到安全范围。
连续24小时的综合测试中,样机经历了各种极端条件的考验,虽然出现了几次小故障,但都通过系统自修复或地面指令成功排除。
当模拟舱门再次打开时,技术人员立即上前对样机进行详细检查。初步评估表明,系统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的95%以上。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欢呼声响彻整个测试大厅。
然而,在接下来的详细数据分析中,工程师们发现了一个潜在问题:在热循环测试中,光学平台出现了微米级的形变,虽然当前不影响性能,但长期累积可能影响精度。
需要重新设计光学平台的支撑结构,李工指出,但这意味着整个系统要拆开重来。
羊羽和林夕面临艰难抉择:是接受这个微小缺陷继续推进,还是推迟进度进行改进?
太空环境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羊羽最终决定,立即成立优化小组,务必在一个月内解决问题。
这个决定意味着团队要连续加班,甚至放弃节假日休息。令人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自愿加入攻关。
优化小组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支撑结构材料,能够在温度变化时自动调整形状,补偿热变形。
又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改进后的样机再次通过所有测试,这次没有任何缺陷。
在项目总结暨庆功大会上,上级领导亲自到场祝贺:你们创造了国防科技史上的又一个奇迹。空间激光武器不再是我们追赶的目标,而是我们领先的领域!
但羊羽在发言中保持了清醒: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将技术转化为实用装备。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批量生产、成本控制、运维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大会结束后,羊羽和林夕漫步在研究所的林荫道上。夜幕已经降临,繁星点点。
还记得我们刚开始时的那个小实验室吗?林夕轻声问。
怎么不记得,羊羽微笑,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做出100千瓦的激光器。
现在我们要把兆瓦级的系统送上太空了。林夕感慨道。
羊羽仰望星空:宇宙如此浩瀚,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舰载型、机动平台型...还有更远的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系统真的能守护国家的太空资产。
回到办公室,羊羽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下一阶段的研发计划。他知道,今天的成功只是明天挑战的开始。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清冷的月光洒在研究所的建筑上,仿佛在为这支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团队照亮前行的道路。
团队开始着手解决工程化量产的问题。与西北工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产学研联合团队,开始设计自动化生产线,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舰载型号的预研工作也悄然启动。海洋环境带来的高盐雾、高湿度、剧烈振动等新挑战,等待着团队去攻克。
而羊羽和林夕,已经开始构思更远大的蓝图——如何将空间激光武器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融合,构建下一代全域防御系统。
星海征程,永无止境。这支团队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国防科技的新篇章,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筑牢一道看不见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