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áo,通“熬”。煎熬。《荀子·富国》:“天下敖然,若烧若焦。”
我们来深入解读《荀子·富国》中的这句名言:“天下敖然,若烧若焦。”
这句与上一节“百姓讙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描绘的景象更为宏大和惨烈。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节选(《荀子·富国篇》):
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天下之公患,乱伤之也。胡不尝试相与求乱之者谁也?我意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烧若焦。
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嚽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
【注释】
1. 天下: 指天下之人,全社会。
2. 敖然: 通“嗷然”,形容众人因愁苦而发出的哀号声。与“百姓讙敖”中的“敖”同义。
3. 若烧若焦: 像被大火烧过一样,像万物被烤焦一样。这是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一幅民生凋敝、社会崩溃的惨状。
4. 瘠: 贫瘠,这里指生活清苦,欲望寡淡。
5. 不足欲: 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荀子认为适当的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6. 赏不行: 不能实行奖赏。因为大家都过一样清苦的生活,赏赐没有吸引力。
7. 不威: 没有威严。
8. 罚不行: 不能有效地实行惩罚。
9. 能不能: 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
10. 失宜: 失去其应有的秩序和安排。
11. 嚽菽饮水: 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极其简朴。嚽,通“啜”,吃。
【翻译】
(如果按照墨子的主张治理天下,)奖赏无法实行,那么有贤能的人就无法得到提拔;惩罚无法实行,那么不贤的人就无法被罢黜。有贤能的人无法被提拔,不贤的人无法被罢黜,那么有才能和没有才能的人就无法得到恰当的任用。像这样,万物都会失去正常的秩序,事情发生变化也无法应对,在上会失去天时,在下会失去地利,在中间会失去人和,整个天下会哀鸿遍野,社会就像被大火烧过一样,万物如同被烤焦了一般,一片荒芜。
(到了这个地步,)即使墨子本人穿粗布衣、系草绳,吃豆羹、喝清水,(又怎么能使天下富足呢?)这已经是从根本上破坏了财富的源泉,使天下枯竭了。
二、 创作背景
1. 思想论战的背景: 这段话出自荀子对墨子学派的批判。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奢侈浪费,希望人人过平等简朴的生活。荀子则认为这是“蔽于用而不知文”(《解蔽》),即只看到物质的实用价值,而不懂得礼乐制度等“文饰”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2. 荀子的“富国”逻辑: 在荀子看来,国家的富强不是通过普遍地压低消费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建立明确的等级秩序(礼),并利用人的欲望,通过“赏罚”二柄来激励贤能、惩戒不肖,从而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实现“上下俱富”。他相信自然资源本足够丰富,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分配。
3. 批判的靶心: 荀子认为,墨家的平均主义理想,会消灭社会的激励机制和等级威严,导致管理失效、生产混乱,最终结果不是“节用”而是“普遍贫困”。 “天下敖然,若烧若焦”就是他预言的,实行墨家学说后必将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三、 寓意与启示
这句话的寓意,超越了单纯的学派之争,揭示了社会组织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规律:
1. “均贫”不等于“共富”,平均主义可能导致共同贫困: 荀子犀利地指出,简单地拉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取消差异和激励,会扼杀社会活力。一个没有赏罚、贤愚不分的世界,必然是一个效率低下、发展停滞的世界。
2. 秩序与差异是效率的基础: 社会需要分工、等级和差异来维持运转。赏罚是维护这种秩序、驱动人们向上向善的关键工具。一旦这个系统失灵,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万物失宜”),最终所有人都会受害。
3. 良好的意图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墨子的初衷是好的(忧不足),但荀子认为其提出的方法是错误的,是“伐其本,竭其原”,好心办了坏事。这提醒我们,评价一种政策或理论,不能只看其初衷,更要看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后果。
四、 结合现实论述
荀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镜鉴意义,尤其是在探讨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
1. 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 激励机制的至关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核心之一就是建立了强大的激励机制。承认并保护私有产权,允许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更多财富(“赏”),这极大地激发了创造力和生产力。如果实行“大锅饭”式的绝对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总量的萎缩,最终大家一同陷入“若烧若焦”的贫困状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打破平均主义、建立激励机制来实现的。
· “节用”与扩大内需的平衡: 墨子的“节用”思想在某些情境下(如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是美德,但若将其作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哲学,则可能导致消费不足、内需不振,从而拖累生产,形成恶性循环。现代经济学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健康的经济需要在鼓励合理消费(扩大内需)与反对奢靡浪费之间找到平衡。
2. 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 打破“大锅饭”: 在企业或任何组织中,必须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与晋升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能者不能升,庸者不能退,必然导致组织活力丧失,人才流失,整体绩效“若烧若焦”。有效的管理必须敢于承认和奖励差异。
· 企业文化的“礼”: 荀子强调的“礼”在企业管理中可以理解为企业的规章制度、流程和文化。一个没有“礼”(秩序)的组织,即使每个人都很忙,也可能因为方向不一、协作不畅而内耗严重,最终导致整体效率低下,如同一片混乱的焦土。
3. 对社会治理的启示:
· 公平与效率的永恒张力: 荀子的批判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会公平时,不能以彻底牺牲效率为代价。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在保证基本社会公平(如机会公平)的同时,维护一个能够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机制。这就是“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 防止“福利主义”陷阱: 过度的、不具激励性的福利政策,可能会养懒人,削弱社会奋斗精神,长期来看会拖垮财政,使社会失去竞争力。这与荀子批判墨家“赏不行”的逻辑有相通之处。现代福利制度的设计需要兼具保障性与激励性。
结论:
“天下敖然,若烧若焦”是荀子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社会生态系统崩溃的图景。它警示我们,社会的繁荣富庶依赖于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需要秩序(礼) 来规范,需要差异(分) 来驱动,需要赏罚来调节。无论是治国还是管理一个组织,如果为了某种抽象的平等理想或简单的道德教条而破坏了这一机制,那么最终带来的可能不是和谐与富足,而是一片被烤焦的、哀鸿遍野的荒原。这背后蕴含的关于人性、秩序与发展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是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