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àn,昏暗不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亭午:正午。阡陌:道路。)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四,以其锐利的笔触揭露了盛唐光环下的社会阴暗面,展现了诗人大胆的批判精神。下面详细解读这首作品。
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原文与注译
1. 逐句翻译
原文 现代译文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豪华大车驶过尘土飞扬,正午时分都遮蔽了道路。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宦官们拥有大量黄金,他们的高大宅邸直连云霄。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路上遇见那些斗鸡之人,衣冠车盖多么光彩夺目。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他们的气息能冲犯虹霓,过往行人都惶恐不安。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世上已无许由那样的高洁之士,谁能分辨圣君尧与盗跖的区别!
2. 重点词汇注释
· 亭午:正午。
· 阡陌:原指田间小路,这里泛指京城大道。
· 中贵:即中贵人,指有权势的宦官\/太监。
· 连云开甲宅:形容宅第高大宏伟,仿佛与云层相连。即头等的宅第。
· 斗鸡者:以斗鸡游戏为业或因此得宠的人。唐玄宗爱好斗鸡,斗鸡者如贾昌等因此得宠,气焰嚣张。
· 冠盖:指斗鸡者的衣冠和车上的伞盖。
· 辉赫:光彩照人,声势显赫。
· 鼻息干虹霓:形容斗鸡者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意为冲犯。
· 怵惕:害怕,恐惧。
· 洗耳翁:指尧帝时的隐士许由。相传尧欲将帝位让给他,他认为这话玷污了耳朵,便到水边洗耳,故名。
· 尧与跖:是传说中的上古贤君;(zhi)相传是春秋末年反抗贵族的领袖,被历代统治者诬为,诗中与对举,分别指盗与贤,或贤人与恶人。
创作背景与作者
1. 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初次入长安期间。此时正值开元盛世,但社会已潜伏危机。唐玄宗后期政治由开明转向腐败,宠信宦官,据《新唐书》载,当时长安一带最好的田宅、园林,有一半为宦官所有。玄宗还酷爱斗鸡,据陈鸿《东城老父传》载,斗鸡小儿贾昌因此得宠,享尽荣华,民间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的感慨。李白在长安目睹这些现象,深感愤慨,遂作此诗。
2. 关于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一生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却始终未能得志。这首《古风》其二十四正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
诗歌寓意赏析
1. 诗歌内容与手法赏析
这首诗如同一幅讽刺画,通过两个场景揭露社会不公:
· 前四句写宦官:起笔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便构思巧妙:正午本应光线明亮,却因权贵车驾扬起的尘土而昏暗,以景象烘托出宦官们嚣张的气焰和显赫的声势。他们因得宠而富甲天下,宅第高耸入云。
· 中间四句写斗鸡徒:笔法转为正面描绘与夸张。冠盖何辉赫写其服饰车马的华丽;鼻息干虹霓则以夸张手法极言其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行人皆怵惕则从侧面以行人的恐惧烘托出斗鸡者的骄横。
· 末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发出深沉感慨。用洗耳翁许由的典故,表达对高洁自守精神的向往。最后谁知尧与跖的反问,犀利地揭示当时社会贤愚不分、黑白颠倒的现实,并将批判的矛头暗指最高统治者。
在诗中,李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将宦官、斗鸡者的奢华嚣张与行人的怵惕、社会的黑暗现实对比,深化了主题。
2. 深层寓意
此诗尖锐讽刺了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揭露了当时政治腐败、贤愚不分的社会现实。诗人将宦官、斗鸡徒等佞幸小人视为残害人民的强盗,并暗示最高统治者的昏庸不辨忠奸,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
现实意义
李白这首诗,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 警醒权力监督:诗中宦官与斗鸡者的行径,提醒我们健全权力监督机制,防止特权与腐败。
· 呼唤社会公正:李白批判的贤愚不分现象,启示我们应致力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才能品行成为评价标准。
· 倡导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李白作为诗人,勇于直面社会黑暗。这鼓励我们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关怀社会现实。
· 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李白在混乱中试图辨明是非善恶。这提醒当代知识分子,应坚守良知与理性,担当社会责任。
总结
李白的这首《古风》其二十四,不仅生动描绘了盛唐社会光环下的阴影,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跨越千年,依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当保持一份清醒的批判意识,对权力保持警惕,对社会不公保持关切,并努力在自己的环境中追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