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临危授印
好水川尸横遍野的惨状尚未清理,四万宋军精锐一朝覆没的噩耗,如同最凛冽的寒风,瞬间冻结了汴梁城初秋的暖意。恐慌,如同瘟疫般在朝堂上下蔓延。葛怀敏战死,西线主力崩溃,李元昊携大胜之威,兵锋直指关中,大宋立国以来,西北边陲从未面临如此危局!
福宁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官家赵恒面色惨白,握着战报的手微微颤抖,御案之上,是堆积如山的、请求严惩败军之将、急调兵马增援以及……弹劾举荐之人的奏章。然而,此刻追究责任已于事无补,最关键的是,谁能去挡住李元昊?谁能去收拾这糜烂的残局?
满朝文武,平日里高谈阔论者甚众,此刻却大多噤若寒蝉。西线那个烂摊子,谁去谁就可能步葛怀敏的后尘,身败名裂,甚至葬送性命!
就在这死一般的沉寂与恐慌中,数道来自北疆的奏章,再次被呈送到了御前。与那些充斥着恐慌与指责的文书不同,杨延昭的奏章条理清晰,冷静得近乎冷酷。
他详细剖析了葛怀敏败亡的根源——轻敌冒进、不察地利、未发挥己方步弩之长而贸然与敌骑野战。同时,他再次重申了应对西夏的战略要点:稳固防守,发挥堡寨与强弩优势,以骑制骑,袭扰粮道,迫敌久攻不下,自露破绽。最后,他以极其恳切却又带着不容置疑自信的语气,第三次“恳请”陛下,授以全权,节制西线诸路兵马,统一号令,重整旗鼓,御敌于国门之外!
这份奏章,如同一块投入泥潭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陛下!万万不可!”王钦若几乎是第一时间跳了出来,他绝不容许杨延昭的权势借此机会进一步膨胀,那将意味着他之前所有的打压都前功尽弃,甚至可能引火烧身,“杨延昭虽有小胜,然其终究是北疆统帅,对西线情势未必全然熟悉!且其已位极人臣,若再授以西线全权,兵权过重,恐非国家之福啊陛下!”
他依旧试图用“权重震主”的老调来掣肘。
然而,这一次,回应他的不再是皇帝的沉默或犹豫。
“不住手?!”一声怒喝响起,出自一位素以刚直着称的老臣之口,正是曾与杨延昭在澶渊有旧、且深知边事的寇准(此时寇准应已复起)。他须发皆张,指着王钦若,厉声道:“王相!如今是什么时候了?!葛怀敏四万大军灰飞烟灭,西夏铁骑旦夕可至长安城下!关中震动,社稷危殆!满朝文武,除了杨延昭,还有谁能、还有谁敢去西线收拾残局?!难道要等李元昊打到了汴梁城下,你们才肯放手吗?!”
寇准的话,如同刀子一样,戳破了王钦若那套冠冕堂皇的说辞,也道出了此刻许多务实派官员的心声。
“寇相所言极是!”另一位大臣也出列附和,“杨太师麾下‘掠火骑’已证明其能战!其对西夏战法之见解,更是切中要害!当此危难之际,若再因循守旧,猜忌功臣,则西线必溃,关中不保!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计,当机立断!”
“请陛下当机立断!”
越来越多的大臣站了出来,支持授予杨延昭西线指挥权。现实的生存压力,压倒了对权臣的猜忌。毕竟,若国都没了,还谈何权力制衡?
赵恒看着下方争论的群臣,又看了看御案上杨延昭那份冷静而自信的奏章,脑海中闪过葛怀敏兵败自刎的惨状,闪过李元昊铁骑踏破关中的可怕想象……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下定了决心。
“传朕旨意!”赵恒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加封杨延昭为陕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督泾原、鄜延、环庆、秦风、永兴军路诸军事,全权负责对夏战守事宜!西线一应文武官员,悉听节制!望其不负朕望,速平西夏,稳固边防!”
临危受命!在帝国西线最危险的时刻,杨延昭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统一指挥西线战事的最高权力!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与此同时,朝廷严令各相关路府,全力配合杨太师,保障粮饷军械供应,不得有误!
当这道象征着无上信任与责任的圣旨,连同那颗沉甸甸的“陕西路经略安抚使”大印,被快马加鞭送往定州之时,整个北疆沸腾了!这意味着,太师不仅守住了北疆,更将执掌整个西部战区!
杨延昭在节府正堂,恭敬地接下了圣旨与印信。他的脸上,并无多少欣喜若狂的神色,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决然。
“臣,杨延昭,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荡平西夏,以报陛下隆恩,以安社稷黎民!”
他转过身,面对肃立堂下的北疆众将,举起手中印信,声音如同金铁交鸣,传遍四方:
“诸位!西线危急,国难当头!陛下信重,授我全权!自今日起,我北疆与西线,便是一家!凡我麾下将士,当同心戮力,共御外侮!”
“谨遵太师号令!同心戮力,共御外侮!”众将齐声怒吼,声震屋瓦。
杨延昭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以陕西路经略安抚使的名义,向西线发出第一道命令:
令石普严守鄜延,伺机出击,牵制西夏左翼!
令范仲淹(环庆路)加固城防,安抚百姓,稳定后方!
令收拢葛怀敏部溃兵,择其精锐,重编入伍,严加整训!
令杨延训“掠火骑”继续游弋敌后,专司袭扰,疲惫夏军!
同时,他下令从北疆本部,紧急抽调两万步骑混编精锐,由杨延浦统领,即刻开赴西线,作为战略预备队!
一道道指令,如同精准的齿轮,开始扣合西线这台濒临散架的战争机器。混乱的局势,因为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的出现,而开始显现出秩序的重光。
临危受命,砥柱西陲。杨延昭能否不负众望,挽狂澜于既倒,击败气势正盛的李元昊?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对他个人能力、威望以及北疆体系的终极考验。随着这颗陕西路经略安抚使的大印落下,进入了最紧张、最关键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