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将星耀野
“掠火骑”在笼竿城外围大破野利遇乞前锋、焚其粮草、重创“铁鹞子”的捷报,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西线,也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飞入了汴梁城。
渭州城内,原本因被围困而士气低迷的守军,闻此消息,顿时欢声雷动,守将刘沪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亲自登上城头,向着北方遥遥一拜!北疆援军初战告捷,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渭州的压力,更让所有西线将士看到了击败西夏的希望。
而在渭州城外,负责围城的西夏大将没藏讹庞,则如同被兜头泼了一盆冰水。野利遇乞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那支名为“掠火骑”的宋军骑兵展现出的诡异战术和强悍战力,让他心生忌惮。他不得不紧急调整部署,将围城部队进一步收缩,并派出大量游骑,严防死守,提防“掠火骑”再次突袭。
消息传至好水川李元昊大营,这位西夏之主先是震怒,摔碎了心爱的玉杯,斥责野利遇乞无能。但随即,他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深知,那支突然出现的北疆骑兵,是一个巨大的变数。其机动性和远程打击能力,严重威胁着他的侧翼和后路。
“杨延昭……果然派他来了!”李元昊盯着地图,眼神阴鸷。他对杨延昭及其麾下的北疆军极为忌惮,白豹川之败记忆犹新。如今对方一支偏师便如此难缠,若是主力……
他立刻下令,命野利遇乞收拢残部,严密监视“掠火骑”动向;同时,催促围困渭州的没藏讹庞,加紧攻势,务必在宋军大队援兵赶到之前,拿下渭州!他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然而,战场主动权,已经开始悄然易手。
就在李元昊急于求成之际,由殿前司副都指挥使葛怀敏统领的四万援军,终于磨磨蹭蹭地抵达了泾州(今甘肃泾川)。葛怀敏得知“掠火骑”大胜的消息,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前线胜利,他作为援军主帅,面上有光;另一方面,这胜利却是由他一直有些瞧不上的边军,尤其是杨延昭的部队取得的,这让他这位禁军大将颇感脸上无光,甚至隐隐有些嫉妒。
更让他不快的是,几乎在他抵达泾州的同时,杨延昭请求“临机节制西线部分兵马”的奏章副本,以及枢密院就此征求他意见的文书,也一并送到了他的手中。
“杨延昭的手,伸得也太长了!”葛怀敏将文书重重拍在案上,脸色不豫。他自恃出身禁军,深得陛下信任,岂容一个边帅来分他的权?即便对方刚刚立下大功。
他沉吟片刻,提笔回覆枢密院,大意是:北疆援军作战勇猛,值得嘉奖。然西线战事,自有臣等统筹,杨太师远在定州,对前线情势未必全然了解,且北疆防务亦重,不宜分心。当前我军已集结完毕,正欲寻机与西夏主力决战,一举破敌,无需再另设节制。
他这是婉拒了杨延昭的请求,试图将战功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然而,葛怀敏低估了李元昊,也高估了自己。
就在葛怀敏于泾州整顿兵马,准备“寻机决战”之时,李元昊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他利用葛怀敏求战心切、又对西夏骑兵机动性认识不足的心理,故意示弱,派出小股部队诱敌深入。
葛怀敏果然中计,以为李元昊主力畏惧,率军贸然轻进,脱离了坚城依托,深入至好水川地区。
等待他的,是李元昊精心布置的陷阱!
西夏军利用熟悉的地形,以轻骑不断袭扰,引诱葛怀敏部进入一处狭窄的川道。当宋军队伍拉长,首尾不能相顾之时,埋伏在两侧山塬上的西夏主力骤然杀出!箭矢如同飞蝗般落下,西夏铁骑则从川道两端发起猛烈冲锋!
宋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葛怀敏虽奋力指挥抵抗,但阵型已散,兵无战心,在西夏军内外夹击之下,死伤惨重,四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葛怀敏本人亦在乱军之中战死!
好水川之战,宋军遭遇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败!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汴梁朝堂之上,刚刚因“掠火骑”小胜而升起的一点喜悦,瞬间被这噩耗冲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恐慌与愤怒!官家赵恒惊怒交加,连下严旨,申饬西线诸将,同时,不得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北方。
而此刻,唯一在西线战场上取得胜利,并且保存了完整建制的,便只剩下杨延训统领的那五千“掠火骑”了!
定州城内,杨延昭接到葛怀敏兵败身死、全军覆没的噩耗,亦是震惊不已,但随即,他便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危险,却也蕴含着巨大机遇的时刻!
西线宋军主力溃散,李元昊兵锋正盛,关中震动!朝廷无人可用!能挽狂澜于既倒的,似乎只剩下他杨延昭了!
他立刻再次上表,这一次,他的措辞更加急切,也更加自信。他在奏章中详细分析了葛怀敏败亡的原因,指出了对西夏作战的关键,并再次“恳请”陛下,授予他全权节制西线诸路兵马之权,统一号令,重整防线,以抵御李元昊可能的乘胜进攻!
与此同时,他命令杨延训,率领“掠火骑”避开李元昊主力兵锋,向西与石普的鄜延路兵马靠拢,并伺机收拢葛怀敏部的溃兵,稳定局势。
“掠火骑”的存在,以及杨延昭冷静而迅速的应对,成为了混乱西线中唯一稳定的基石。许多溃散的宋军士卒,听闻北疆杨太师的部队还在,纷纷向其靠拢。石普等西军将领,此刻也更倾向于听从杨延昭的指令。
杨延昭,这颗闪耀在北疆的将星,其光芒在此刻西线的至暗时刻,显得愈发璀璨夺目。他的威望、他的能力、他麾下军队的战斗力,都成为了支撑大宋西线不至于彻底崩溃的关键。
朝廷,还有选择吗?
将星耀野,力挽狂澜。杨延昭能否借此良机,真正执掌西线帅印,整合力量,反击李元昊?而经此大败,惊魂未定的汴梁朝廷,又将如何抉择?此战的局势,因好水川的惨败而急转直下,也因杨延昭的挺身而出,而充满了新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