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绥化的第二天,楚凡决定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的运作机制。通过旅馆老板的介绍,他联系上了一位当地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姓王。王社长开着一辆满是泥点的SUV,热情地接上楚凡,带他去合作社参观。
合作社的院子里,停放着大大小小、功能各异的农业机械,从巨大的联合收割机到精密的播种机,如同钢铁的巨兽,在冬日的阳光下静默蓄力。王社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它们,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现在种地,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啦!”王社长拍着一台进口大马力的拖拉机,“我们合作社,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无人机撒药,卫星导航定位,一个人能管几百亩地!”
他带着楚凡走进办公室,在电脑上调出电子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每一块托管土地的位置、土壤数据和往年的产量。“我们要搞的是精准农业,根据数据来决定施肥、灌溉,减少浪费,提高地力。这黑土是宝贝,不能光索取,还得科学地养!”
王社长眼中闪烁的光芒,与昨日小餐馆里老农谈论墒情时的质朴关切截然不同,那是一种拥抱现代科技、着眼于未来的雄心。楚凡看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鲜活样本。这片看似沉默的黑土,正在被数据、钢铁和智慧重新定义。
下午,楚凡告别王社长,回到了绥化市区。他特意寻访到一条颇有年头的老街。街道不宽,两旁是些低矮的平房,开着各种老式店铺:铁匠铺(虽然已很少打农具,主要做些日常修理)、杂货铺、裁缝店。生活的节奏在这里明显慢了下来。
他在一个巷子口,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只摆着几张旧桌子的早餐摊,下午竟然还开着。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主要卖豆腐脑和油条。楚凡要了一碗豆腐脑。
这碗豆腐脑又与嫩江的不同。卤汁更为浓稠,用的是本地产的黄豆,豆香味极其醇厚,上面撒了香菜、辣椒油,还特意加了一勺炸得酥香的肉末酱。味道浓郁、扎实,带着一种老街坊才懂的、几十年不变的亲切感。
老奶奶话不多,只是安静地坐着,看着街景。楚凡慢慢地吃着,感受着这份与现代化农业园区截然不同的、缓慢而悠长的市井气息。这仿佛是这片黑土地的另一个侧面——在高速变革的浪潮下,依然保留着的、充满人情味的底色。
傍晚,楚凡再次走到城郊。夕阳将雪原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巨大的风车在远处缓缓转动,输送着清洁能源。他看到了王社长描述的现代农业图景,也品尝了老奶奶坚守的传统滋味。绥化的形象在他心中变得立体而复杂。
回到旅馆,他翻开笔记本,画下了合作社里整齐排列的农机,画下了老奶奶那碗用料实在的豆腐脑。
他写道:
“绥化的第二天,我看到了黑土地上的‘双轨叙事’。
一边是王社长们,驾驭着钢铁巨兽,用数据和科技描绘着未来农业的精准蓝图,效率与雄心是他们的关键词。
另一边是老街巷里,那碗几十年不变味道的豆腐脑,缓慢、怀旧,坚守着人与土地最原初的情感连接。
现代农业的洪流无法阻挡,但那些深植于街巷阡陌的温情与记忆,同样是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财富。
绥化,你在沉默地产出粮食的同时,也在悄然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中的张力与并存,或许正是当代中国乡村最真实的写照。
明天,我将离开,但这片黑土之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呼吸,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合上笔记本,窗外绥化的夜晚依旧平静。楚凡知道,这座看似平淡无奇的城市,已经将中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浓缩在了他的旅程中。他的行囊,因这份关于土地未来的思考,而变得更加沉重,也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