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远遭遇“交通事故”住院的消息,如同在罗山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尽管官方对外宣称伤势稳定,无生命危险,但市委书记周海洋、市长孙浩等班子成员,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乃至一些得到消息的企业代表,还是纷纷前来医院探望,病房外一时络绎不绝。鲜花和果篮堆满了外间,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也侧面印证了路远如今在罗山无人能及的地位和威望。
林静作为妻子,自然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日夜守在病床边。她看着路远头上缠着纱布、手臂打着石膏的样子,之前因为他那些风流往事而产生的怨怼,在生死考验面前,暂时被担忧和后怕所取代。她细致地帮他擦拭身体,喂他喝水,处理一些琐事,眉宇间带着掩饰不住的心疼和疲惫。
然而,这种夫妻间难得的温情时刻,很快被另一个人频繁的出现打破了。
林晓薇几乎是一天不落地往医院跑。她总是带着自己精心熬制的汤粥或小菜,说是给路市长补身体。她手脚麻利,动作轻柔,喂饭、擦脸、整理床铺,做得甚至比林静还要细致周到。她看向路远的目光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感激、崇拜和一种近乎虔诚的关切。
“路市长,您趁热喝点鸡汤,我放了点参须,最补元气了。”
“路市长,伤口还疼吗?我帮您调整一下枕头。”
“路市长,医生说您要多休息,少说话……”
她轻声细语,态度恭顺,让人挑不出半点错处。但正是这种过分的殷勤和那眼神中超越普通上下级的情感,让林静心里极不舒服。
林静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看着林晓薇围着路远忙前忙后,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外人。她几次想开口让林晓薇不用天天来,医院有护士,有她这个妻子在就够了。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做。林晓薇是路远的“恩人”(救了路晓刚,也算间接帮过路远),现在又以照顾恩人的姿态出现,自己如果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不仅显得小气,更可能落人口实,破坏路远“知恩图报”的形象。
她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快,脸上维持着得体的微笑,对林晓薇的道谢也显得客气而疏离:“晓薇,又麻烦你了。其实你不用天天跑来,医院什么都有,我也在这呢。”
林晓薇总是谦卑地低下头:“静姐,不麻烦的。路市长对我们家恩重如山,我做这点小事是应该的。您也辛苦了,要多注意休息。” 话语无可挑剔,却依旧雷打不动地每天出现。
这种微妙的气氛,路远躺在病床上,感受得真真切切。他既感激林晓薇的细心照顾,又对林静的隐忍和不满感到愧疚。他尝试过对林晓薇说:“晓薇,你工作也忙,不用总往这儿跑,有林静在呢。”
但林晓薇总是用那双清澈又带着执拗的眼睛看着他:“路市长,我不累。看到您快点好起来,我才能安心。” 这让路远也无法再多说什么,生怕伤了这姑娘的一片赤诚之心。
于是,病房里常常出现这样一幕:林晓薇细致地伺候着路远,林静则坐在一旁,看似平静地削着水果或看着窗外,但指尖的力度和偶尔瞥向林晓薇背影的眼神,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一种无声的、女人之间的较劲,在消毒水的气味中悄然涌动。
路远夹在中间,倍感煎熬。他深知林静已经为自己容忍了太多(苏晓棠和路晓的存在),如今连一个只是心怀感激的林晓薇的靠近都让她如此不适,这让他对自己混乱的情感关系感到更加沮丧和无力。他只能通过在林晓薇不在的时候,刻意对林静表现出更多的依赖和亲近,来试图平衡和安抚。
这场病,让他看清了很多事。事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后院的稳定,身边人关系的梳理,同样是他无法回避的课题。他不能再这样含糊下去,否则,即便赢得了罗山的天下,也可能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
半个月后,路远伤势好转,出院回家休养。张副省长落马带来的官场震荡也逐渐平息,罗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清明期。路远的威望如日中天,关于他即将获得进一步重用的传闻也开始在坊间流传。
身体康复后,路远立刻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进展神速,几家核心配套企业的厂房拔地而起;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将目光投向罗山。
一切都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终于,在路远担任罗山市常务副市长一年半后,一纸调令下来:经省委研究决定,路远同志任罗山市委副书记,提名为罗山市市长候选人。
这意味着,在即将召开的市人代会上,如无意外,路远将正式当选为罗山市人民政府市长,成为这座涅盘重生城市的掌舵人。
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生机勃勃的罗山,路远心中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市长的岗位,意味着更大的权力,也意味着更重的担子和更复杂的挑战。罗山虽然清除了最大的毒瘤,但发展的道路依然漫长,民生改善、产业升级、城乡协调……无数课题等待他去破解。
同时,他与林静的关系,与柳晴、苏晓棠等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也都需要他拿出市长应有的智慧和魄力去妥善处理。
新的征程,已然在脚下展开。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他目光坚定,步伐沉稳。为了这片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土地,为了那些信任和支持他的人们,他必将砥砺前行,不负使命。罗山的未来,掌握在他和所有奋斗者手中,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