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柱的落网与供述,如同一把关键的钥匙,插入了“思惠堂密室失窃案”这把复杂巨锁的锁芯,转动之间,机簧弹响,原本紧闭的真相之门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笼罩在古宅之上的那层诡异莫测的“密室”面纱被粗暴地扯下,暴露出的是一起赤裸裸的、里应外合的精心盗窃。林文斌,这个思惠堂昔日主人的后代,扮演了最不光彩的内应角色,而张铁柱则是他雇来的、负责将计划变为现实的“执行工具”。
然而,撬开锁芯只是第一步,门后的世界依然迷雾重重。最核心的猎物——那件承载着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清中期青花山水瓷瓶——依旧不知所踪。林文斌仿佛一滴融入大海的水,自案发后便彻底失去了踪迹,没有回家,没有联络任何已知的社会关系,常用的通讯方式全部沉寂,他就这样握着那只可能价值连城的瓷瓶,在警方的视野里人间蒸发了。这种异常的沉寂,反而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信号:要么他遇到了极大的麻烦,要么,他所图甚大,远非普通销赃变现那么简单。
专案组内的气氛在短暂的振奋后,迅速被一种更深的焦虑所取代。文物追不回来,案子就永远谈不上圆满,甚至可能是失败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每过去一刻,瓷瓶被秘密转移、快速脱手、甚至在不专业的保管中意外损毁的风险就增大一分。压力像无形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陆野站在办公室的白板前,目光锐利地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关系图、时间线和线索标注。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急于去铺开大网追查林文斌的下落。多年的特种兵生涯教会他,越是面对复杂局面和消失的敌人,越需要极致的冷静和耐心。盲动和焦虑,往往是失败的开端。他相信,只要作案,就必然留下痕迹,尤其是这种精心策划的犯罪,细节之处往往隐藏着破局的密码。张铁柱的供词虽然提供了宏观框架,但关于作案的具体实施细节,尤其是那堪称“点睛之笔”的密室伪造手法,其描述仍显得有些笼统和理想化。
他决定再次祭出系统的强大能力,对那个核心现场——西侧窗户及插销——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极致精细的数字化复盘。他渴望能从中捕捉到任何一丝被忽略的、或许能指向林文斌隐藏行踪或瓷瓶去向的微弱信号。
他深吸一口气,集中起全部精神,再次启动了系统的【现场三维重建】功能。这一次,他不再进行大范围的环境扫描,而是将所有的计算力、所有的精神聚焦,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对准那唯一的目标点。
【启动现场三维重建(超精度模式 - 微观痕迹深度解析)...需消耗精力点18。是否继续?】
(陆野没有任何犹豫,在脑中坚定回应:是!)
【精力点-18。当前精力点:-11\/30。(警告!精力值严重透支!已低于安全阈值!强制运行可能引发剧烈生理不适及未知神经损伤风险!强烈建议立即中止!)】
指令刚下,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眩晕感和恶心感就如同重锤般猛击他的大脑,眼前瞬间发黑,视野边缘金星乱冒,太阳穴突突直跳,冷汗几乎是瞬间就浸透了他的后背。他猛地伸手扶住冰冷的办公桌边缘,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才勉强支撑住没有倒下。这种超精度模式对精神力的榨取,远超他之前的任何一次体验。
【再次警告:机体状态异常,强制运行风险极高...】
“继续!”陆野几乎是咬着牙在脑中嘶吼,“优先保障核心模型构建!忽略次要渲染!”他不能放弃,直觉告诉他,答案就藏在那些肉眼根本无法企及的微观世界里。
【收到指令...优先度调整...能耗优化...模型构建中...部分环境细节渲染舍弃...】
系统的提示音似乎都带上了一丝勉强的意味。脑海中,一个极其聚焦的三维模型开始艰难地、缓慢地生成。虽然因为能量不足而牺牲了部分环境细节,但其核心——那扇窗户的插销及其周边极小范围——的还原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木质的纤维纹理、金属插销表面的每一处氧化斑点、漆面的细微开裂、甚至空气中悬浮的、极少数的特定微尘,都以一种近乎原子级别的清晰度呈现出来。
陆野强忍着阵阵袭来的恶心和头痛,将自己的意识如同一个无形的探头,沉入这个微观世界,沿着插销杆的表面,开始了他艰难而细致的探索。他的感知被放大到了极致,每一次精神的扫描都带来巨大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