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艇降落在S27盐沼区时,潮水正褪向远方的银线。林羽踏上覆着盐霜的滩涂,靴底陷入富有弹性的淤泥层。苏晚晴的光谱仪已对准一片闪烁银斑的区域——那是退潮后裸露的“星砂”,实则是数百万硅藻壳沉积形成的硅质微层。
“硅藻种群分布异常,”苏晚晴将实时数据流投射到林羽的护目镜界面,“核心区Fractalibellus属占比38%,比历史均值高出12倍,且壳壁δ13c值偏负(-26.7‰),指示有机碳输入突变。” 星砂不再是诗意点缀,而成了生态失衡的密码本。
硅藻之谜:氮循环的哨兵
林羽半跪在潮沟边,指尖轻触湿润的硅藻层。头盔传感器瞬间捕获到关键参数:“检测到硝化基因amoA浓度激增,反硝化酶基因nirS\/nirK比值倒置——这与魁北克盐沼的氮负荷响应模式一致。” 他抬眼望向蜿蜒的人工潮沟,纳米催化剂的紫色光晕已在潮水中消散,但硅藻的呐喊指向更深的危机。
“启动全息沉积柱扫描。”林羽下令。无人机群低掠过水面,声波探头穿透淤泥。沙盘上同步构建出沉积层三维图谱:在星砂层下方20cm处,一道橙红色的污染物羽流如毒蛇般盘踞,源头直指3公里外的废弃排水口。“苯并芘浓度超背景值47倍,与硅藻壳δ15N正偏移(+9.8‰)显着相关。” 苏晚晴的声音透出冷冽,“有人把潮沟当成了排污暗道。”
静默反击:科技与法理的共舞
林羽的护目镜闪过法律条文叠加层:“根据《海岸带生态红线管理条例》第24条,启动污染源溯源程序。” 他抬手虚按空中,指挥系统瞬间分裂成双线作战:
科技线:beta组在排污口上游布设N2o通量监测浮标。数据显示,富营养化使沉积物N2o排放达28.9 ng N\/g\/h,比清洁区高23倍——恰如路易斯安那盐沼在氮负荷下的剧变。
法理线:电磁追踪锁定某环保科技公司擅自改装潮汐阀。当执法无人机群包围公司大楼时,林羽正将污染扩散模型发送至法院云端:“根据盐沼生物地貌耦合模型推演,若不阻断污染,三年后互花米草将侵占70%碱蓬生境。”
星砂重生:微观与宏观的修复交响
夕阳将盐沼染成金红时,林羽站在修复完成的潮沟畔。苏晚晴递来一管新型硅藻胶囊:“含盐度响应菌剂的‘生态微电池’——当氮负荷超标时,菌群自动激活反硝化基因。” 胶囊沉入水中的刹那,光谱仪显示污染物羽流开始褪色。
林羽抓起一把星砂任其从指缝流泻。头盔放大镜中,Fractalibellus硅藻的对称花纹如星河旋转。“看这里,”他指向沙盘上新生成的生态星图:代表非法排污的红斑已被法律程序标记为灰色归档点,而硅藻的荧光绿与碱蓬的紫红正交织成新的湿地神经网络。
“每次归档一个扰动点,就像在文明与荒野的边界上钉下一枚图钉。” 他的声音溶入潮声,“钉住的不是自然的野性,而是人类贪欲的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