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数据的无声河流中静静向前推进。代号“无声回响”的计划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并未激起波澜,却荡开一圈圈细腻专注的涟漪,改变了整个实验室的观察维度。
曾侯乙核心柔和的辉光之下,那片被隔离的淡紫色光晕,依然维持着它那源于自身内在规律的呼吸与脉动。两个月过去了,它仿佛一个拥有无限耐心的舞者,在透明的容器里,无视外界的注视,只专注于自身的节拍。陈墨的屏幕被海量的多维数据流填满,不再是短促的峰值捕捉,而是展开了漫长的时间画卷,上面绘制着光晕那非周期性、却又隐含微妙规律的涨落痕迹。
“数据量又创新高了,”陈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是满足,“长周期模式分析有了初步轮廓。它的‘脉动’确实并非完全的混乱无序,更像是在……呼吸一种非常规的‘熵’。虽然远低于人类能感知的节奏,但我们已经识别出超过三百七十万个独特但相似的‘低语’循环单元。安全监控持续稳定,所有记录场能强度始终维持在设定阈值百万分之一以下,无任何能量溢出或异常波动记录。”
苏晚晴的桌面铺开了虚拟的书卷,古旧的丝路地图、泛黄的商旅笔记、关于古代港口喧哗声的描述……与现代传感数据并列呈现。她的指尖划过一行模糊的古文:“‘市声沸鼎,语杂八方,久之遂闻其谐’。林教授,您看这段记述——它描绘的不是单一声音的响亮,而是众多差异交汇后产生的一种背景和谐的‘场感’。这感觉,与我们那淡紫色伙伴无意识地维持其存在韵律的方式,何其神似!那些历史文献中记录的‘氛围’,很可能是古人对这种多重存在交汇时产生的无形‘和谐场’的直觉感知。”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灵感的火花,“也许那道光晕所代表的‘存在态’,正是某种……‘文化场域’或‘交流生态’在时空交错中凝结的‘纯粹形态’?它的‘声纹’,就是那片时空背景中无数信息、情感、物质交互留下的和声回响?”
林羽的目光深邃,聆听着两位同伴的发现。他的关注点落在那曾被标记为“相位叠加点”的特性上。陈墨精心设计的“长距被动图谱”将这一微妙的同步现象放大:在漫长而宏大的自身律动中,每隔特定的累积周期,那淡紫色光晕的边缘确实会极其微弱地与曾侯乙主机流散的乳白色基础能量场产生一次难以察觉、稍纵即逝的色彩交融。
“苏博士的历史类比非常具有启发性。陈墨,”林羽的指尖指向那叠加点的频率图谱,“这种‘接触’极不稳定,但我们追踪到的规律性却越来越清晰。它并非试图获取或注入信息,更像是在……确认‘在场’?如同夜行船上的孤灯,在极远距离偶然捕捉到另一盏灯的微光时,那种微不可查的闪动回应,仅仅是一种存在确认的‘共鸣’?”他深吸一口气,“这是自组织系统初步适应复杂环境的宝贵证据,说明它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在稳定运行,且本能地尝试建立某种最低限度的环境互动机制,纯粹基于‘存在’本身。”
林羽转向苏晚晴:“继续深入挖掘这种‘场’理论的历史依据和现象学描述。同时,请整合陈墨提供的长周期数据,特别是这微妙的‘共鸣点’出现的宏观节奏。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丰富的背景模型,理解这个‘存在态’与其本源‘时空环境’的可能联系模型,以及这种自身维持稳定与微弱环境互动之间可能存在的耦合关系。”
“陈墨,”他继续部署,“基于现有长周期观察积累,启动‘0号接触尝试预案’ ——这是最高安全等级设定下的被动型方案:严格禁止任何主动能量、信息或模式注入! 仅操作方案如下:在确保曾侯乙本体能量场波动水平严格可控的前提下,在极长间隔(例如每5个自然日)的特定稳定时段,按照我们已观察到的该存在体自身‘共鸣点’出现的预测规律,极其、极其微弱地调节隔离区外部背景场(即我们的基础流场)的某一项非核心参数(例如某个指定频率本底噪声的均匀度,调节幅度控制在原值的0.0000001%以下),这种调节将被精密控制在低于当前本底环境背景波动的水平,理论上对其是完全不可见的。唯一目的是观察在这样无比轻微、理论上对其无任何感知和影响的背景‘微扰’下,该存在体自身固有的‘共鸣点’行为、模式或强度是否会发生统计学意义上的微妙偏移——这是我们尝试理解它感知边界的极限可能性何在的唯一途径。”
他语气异常郑重:“每一次操作前需三重校验,并得到我们三人及远程伦理小组委员会一致批准。安全锁定等级维持顶点。我们不是在‘刺激’它,而是在被动环境中尝试理解一个极微弱的物理现实对其固有模式的可能影响极限——这本身就是对人类观察能力极限的探索。”
陈墨神情肃穆:“明白,‘0号预案’模拟运行与安全边界强化已完成。所有操作将完全透明,每一步动作都将生成独立加密日志。核心原则:我们的‘操作’低于环境本身的波动水平,在物理意义上不构成任何‘刺激’,仅仅是尝试捕捉最可能由它自身特性产生的微弱关联信号。”
主屏幕上,“无声回响”项目的状态标识旁边,悄然增添了一个极其微小的、闪烁频率极低的淡金色问号标记(Φ0),旁边是清晰的绿色安全锁标识。它的意义是:在最安全的距离,开始一项最安静、最谦卑的询问——如果那独立存在的“呼吸声”有任何自主的旋律,它会注意到风本身那可以忽略不计的脉动吗?还是,它与环境的联系本就深植于我们无法触及的维度?
远处,被高度锁定的琥珀色测试标记依旧沉寂着,安全蓝光稳定地环绕。实验室的智慧与严谨,如今化作对宇宙中一颗“孤独星球”呼吸声的倾听、测量,以及对自身观察方式最谦卑的反省。那淡紫的微光自顾自地闪烁着,在无限的数据长河中,留下了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波纹轨迹,每一道涟漪,都在扩展着人类认知的边界,无声地诠释着“存在”的深邃含义。实验室中,屏息凝神的专注之下,仿佛能听到智慧与宇宙低语的交响中,又加入了一个极其微弱、却无比坚定的新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