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之极”、“规则之痕”、“观测悖论”——这三个从疯狂与远古信息中艰难破译出的核心概念,如同三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刺破了“黎明堡垒”前方弥漫的绝望迷雾,却也照亮了一条更加艰险、几乎颠覆所有人认知的道路。
“沉思者”大厅内,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与热烈并存。破译小组的成员们既为这一突破性进展而振奋,又因这推论背后的沉重含义而感到窒息。
“如果…如果这个推论是真的,”一位资深理论物理学家,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意味着我们过去所有的物理学,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可能都建立在一种…不完整的、甚至是‘表象’的层面之上?规则并非客观不变,而是可以被意识影响甚至定义的?”
“更像是一种‘互动’,”林凡尝试解释他来自“星云”和伊莎碎片的感悟,“规则是客观存在的底层代码,但‘观测’或‘理解’它的意识,就像是一个‘解释器’。不同的‘解释器’水平,会看到不同深度、甚至不同呈现方式的规则。‘虚空阴影’或许就是一种拥有极端强大且邪恶的‘解释器’的存在,它正在将宇宙规则‘解释’成它想要的样子——也就是那种充满同化和死寂的状态。”
“而‘意识之极’,”徐婉轻声补充,她的精神感知让她更能体会其中的意味,“可能就是‘解释器’达到某种极致境界的状态,能够更清晰、更完整、甚至能主动与规则进行‘对话’和‘协商’,而不是被动接受。”
这个想法太过震撼,几乎动摇了现代科学的根基。争论异常激烈。许多习惯于传统物理框架的科学家难以接受,认为这过于唯心和玄学。但支持者则指出,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早已暗示了意识与实在的微妙联系,只是从未被提升到如此核心和宏观的高度。
山岳指挥官听着双方的辩论,眉头紧锁。他不懂高深的物理,但他明白一点:无论这条路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它似乎是目前唯一能看到一线希望的方向。而且,伊莎的存在、林凡和徐婉的能力,本身就是超越传统科学解释的明证。
“大家先暂停争论。”山岳最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理论可以继续探讨,但行动不能等待。我们需要验证。哪怕只是验证其万分之一的可行性。陈雪博士,林凡,徐婉,我要你们立刻制定一个可行性研究方案,目标:验证‘意识强度与纯度’是否能够对现实规则环境产生可观测、可重复的影响。代号:‘探针’计划。”
“探针”计划迅速启动。它分为三个主要方向:
1、个体精进:以林凡和徐婉为核心,进行更加深入和危险的意识修炼。林凡继续深挖“星云”潜力,尝试更主动地去“理解”而非“对抗”规则,甚至冒险模拟更复杂的规则标识。徐婉则继续拓展“精神力滤场”的强度和范围,并尝试将其稳定化,目标是最终能形成一个可以短暂庇护一个小型团队的“意识屏障”。
2、群体共鸣实验:选拔一批精神力天赋较高、且意志坚定的进化者和志愿者,由徐婉指导,进行集体冥想和精神力同步训练。试图研究当大量意识朝着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高度聚焦时,能否产生更强的规则层面影响。这基于“观测悖论”可能存在的宏观效应猜想。
3、技术辅助:研究所全力攻关,试图基于林凡和徐婉的生理与神经信号数据,制造能够放大、稳定或引导意识活动的设备(暂命名为“意识放大器”),但这方面的进展极其缓慢,几乎停留在理论阶段。
就在“黎明堡垒”将大量资源投向这条高风险的新方向时,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势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应对危机,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通过残存的通讯网络,零碎的信息艰难地汇聚起来。
北美联合体的主要避难所“基石之城”传来消息:他们利用强大的粒子对撞机进行了数次极端能量条件下的实验,意外发现超高能粒子流在特定频率下,能够对一小片区域的规则紊乱产生短暂的“抚平”效果。他们将其称为“能量中和”现象,并开始全力开发基于此原理的“规则稳定器”。虽然其原理看似与“黎明堡垒”的“意识干预”截然不同,但目标却惊人地一致——对抗规则层面的污染。双方通过加密信道分享了部分非核心数据,发现彼此的发现可能存在某种深层次的互补性。
欧洲联盟的深地实验室“欧米伽”则传来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他们的理论学家通过模型推演,认为“虚空阴影”的规则污染并非均匀扩散,而是存在着某种“潮汐效应”——在某些特定宇宙坐标或时间节点,其扩散速度和强度会出现周期性高峰。下一个高峰期的预测时间点…令人担忧地接近。他们呼吁全球力量共享所有环境监测数据,以完善这个预测模型。
俄罗斯的北冰洋基地分享了一段宝贵的实战数据:他们在一次对深海增生体的主动攻击中,使用了经过特殊调谐的声波武器,发现特定频率的强声波能有效干扰增生体的聚合过程,甚至能暂时“震散”其规则标识。虽然无法根治,但为对抗深海威胁提供了另一种战术选择。他们强烈建议召开一次全球性的战术研讨会。
此外,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型岛国避难所报告称,他们的一些精神信仰深厚的居民,在集体祈祷时,似乎能轻微缓解因规则紊乱导致的集体焦虑和精神不适感。这种现象虽然微弱且难以量化,但却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集体意识可能蕴含的潜在力量。
这些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信息碎片,经由“黎明堡垒”的情报部门汇总分析,逐渐勾勒出一幅全球艰难求生的图景。山岳指挥官意识到,单打独斗绝无胜算。他顶住内部压力,授权向这些主要势力发送了更高级别的技术共享提议,并提议建立一个名为“守护者”的全球规则危机应对联盟的初步框架,旨在共享数据、协调研究重点、避免重复投入,并在最坏情况下协调撤离和互助。响应虽然缓慢且充满谨慎,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深渊之下的威胁,并不会给人类留下从容整合的时间。
新一轮的深海监测显示,增生体的活动频率和范围再次陡增!它们不再满足于感染海床,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层海水甚至海面蔓延!某些航拍画面显示,大片海域的海水颜色变成了诡异的浑浊幽蓝色,散发着微光,任何误入其中的海洋生物都会迅速被溶解或异化。更可怕的是,它们开始展现出一种恐怖的环境改造能力:在多个海域,增生体聚集区域上空形成了诡异的、永不消散的风暴云团,云层中频繁落下具有强腐蚀性和规则干扰性的酸雨,并伴随着强烈的磁场风暴,严重干扰全球通讯和气候。
一场由增生体引发的生态灾难,开始席卷全球海岸线。
“探针”计划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加速进行。林凡在一次深度冥想中,试图引导“星云”去主动“理解”深海增生体的规则标识,却险些被那庞大、混乱、充满恶意的集体意识所吞噬,幸亏徐婉及时将其拉回。但这次冒险也让林凡捕捉到一丝关键信息:增生体的规则标识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细微的、周期性的“共振频率”,仿佛一个不断重复的邪恶指令。
徐婉领导的“群体共鸣实验”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当三百名志愿者在高度屏蔽的实验室中,跟随徐婉的引导,将意识高度聚焦于“净化”、“守护”等意念时,精密仪器检测到实验室内的规则背景噪声出现了显着的降低!虽然效果微弱,持续时间短,且对参与者消耗巨大,但这无疑是证明“集体意识能够影响局部规则环境”的第一个实证!
这个消息如同强心针,让支持“意识之路”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基于林凡捕捉到的“共振频率”和徐婉群体实验的成功,一个极其大胆的作战计划被提上日程:
“静默浪潮”行动。
计划动用全部三台“规则标识干扰器”原型机,部署于三个增生体活动最猖獗的海域外围。同时,徐婉将率领经过特训的“屏障小队”,乘坐特制的屏蔽船,尽可能靠近核心区域。在干扰器最大功率启动、短暂扰乱增生体规则结构的瞬间,徐婉和小队将引导所有参与“群体共鸣实验”的志愿者(分散在全球各基地,通过最新修复的全球量子通讯网络进行意识同步),将高度凝聚的“净化”意念,如同一道无形的精神海啸,精准地“轰入”增生体规则结构的共振薄弱点!
目标并非摧毁,而是尝试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意识级”干扰和净化,迫使增生体陷入长期休眠或大幅削弱其活性!
这是一个将新生的“意识科技”与残存的传统技术结合的豪赌,风险极高。一旦失败,负责近距离引导的徐婉和小队可能首当其冲,遭受恐怖的精神反噬。
但面对不断恶化的全球局势,没有其他选择。
行动计划被批准。全球各大幸存势力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北美提供了能量稳定技术,欧洲共享了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俄罗斯提供了舰队护航…
决定命运的时刻,即将来临。人类文明分散的力量,第一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将奏响一曲充满未知的、意识与规则的交响。林凡紧握着徐婉的手,眼中充满了担忧与决绝。徐婉则回以平静而坚定的目光。
星空的低语依旧,深海的咆哮近在耳边,而人类,终于要以凝聚的意志为矛,向那无尽的黑暗,发起一次前所未有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