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遇吉势力的接触暂时以建立联络机制告一段落,徐山作为常驻联络人,在野狐峪边缘获得了一处独立的窝棚,他依旧沉默,大部分时间不见踪影,但流民屯与那个隐藏山寨之间的信息通道,算是初步打通。
外部压力暂缓,内部发展的步伐陡然加快。褐铁矿的开采成了重中之重。王老栓调集了数百青壮,在锐士营的护卫下,于东北山岭开辟了矿场。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和号子声,取代了战场上的厮杀,成为山谷新的主旋律。
矿石被一筐筐运下山,在溪流旁新建的选矿场里,由妇孺和老人进行初步的破碎和筛选,剔除大部分脉石。筛选后的矿粉被送入附近新建的土法高炉。这些高炉借鉴了陈璇根据模糊记忆绘制的草图,结合雷匠人和张五的经验进行了改良,虽然依旧简陋,但借助水力鼓风和优质煤炭,炉温足以将矿石熔炼成生铁。
炽红的铁水从出铁口流出,浇注入粗糙的沙范之中,冷却后便得到一块块形态不规则的生铁锭。这些铁锭被迅速送往下游的铁匠工坊区。
那里如今已是一片繁忙的工地,数十座大小不一的炉灶沿河排列,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张五负责指挥普通铁料的锻造,主要是修复和打造刀、矛、箭头等冷兵器,以及垦荒急需的锄头、犁铧。他嗓门洪亮,来回巡视,不时亲自上手示范,纠正学徒们的动作。
而真正的核心区域,则被雷匠人和陈璇占据。他们专注于火铳的制造和火炮的修复、改进。回收来的旧铁料和新生铁在这里被精心处理。雷匠人带着几个最得力的徒弟,负责铳管的锻造和枪机的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力求精准。陈璇则继续她的“合金”试验,尝试在铁水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其他金属粉末,并测试其硬度、韧性和耐热性,虽然失败远多于成功,但偶尔获得的性能提升都让她和雷匠人兴奋不已。
那几门老炮的重铸是最大的挑战。雷匠人放弃了整体重铸,转而采用分段铸造、然后以铁箍加固的法子,虽然工艺复杂,但成功率和安全性更高。第一门用此法修复的火炮正在进行最后的打磨和安装炮耳。
除了军工,民生也在同步恢复。新垦的田地里,薯苗和耐寒的黍米已经种下,长势喜人。峪学里传来了孩童朗朗的读书声,吴秀才不仅教授识字,也开始穿插讲述一些历史上的忠义故事和浅显的兵法。一种迥异于流亡时期的、带着希望与秩序的生机,在野狐峪弥漫开来。
然而,林川并未被这短暂的安宁迷惑。他深知,巴彦绝不会坐视他们在此安稳发展。周遇吉的存在是助力也是变数。流民屯必须争分夺秒,在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他站在一处高坡上,俯瞰着山谷:矿场的烟尘,铁匠工坊的炉火,田野的绿色,学堂的书声,以及远处巡逻乡勇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在乱世中挣扎求存、奋力新生的画卷。
这每一锤的敲打,每一次的熔炼,都是在为未来铸造一柄足以斩破黑暗的利剑。剑成之日,便是烽烟再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