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自然
果州南充县的大方山下,谢家小女自然正盯着碗里的新米饭出神。十四岁的少女忽然推开碗筷:尽是蛆虫。父母惊愕间,见她取来皂荚煎汤,饮下后吐泻竟日,排出许多赤白小虫。从此她再不沾五谷,只以柏叶为食,后来连柏叶也免了,最后竟连水也不饮。
这不过是谢自然诸多异事中的一桩。七岁那年,母亲送她随尼姑修行,不出一年便因病归家。可这却古怪——她常道些之类的话,眼神清亮得不似孩童。有日她登上大方山顶,对着老君石像长跪不起,竟说服父母举家迁居山顶。
山居岁月里,少女的行径越发离奇。她言能见常人不见之物:说踏过蛇背如履寒冰,虎啸近在耳畔却只闻腥风。更言常有八位天使随侍——二青衣童子戴芙蓉冠,八黄衣使者执玉笏,另有天神把守门户,俨然一副仙家仪仗。
贞元三年春,她拜谒开元观绝粒道士程太虚。归来说要建金泉道场,预言三月三日群仙毕至。到了那日,果然天现异象:林中驯鹿不避人群,云霞结成宫阙模样。次日有仙人送来镶宝白鞍,言此乃安居之兆。五月里,她房中常现九色光板,群仙来往墙壁如镜,各自带着几案随从。最奇是她梳发时,总有黄云绕身,七名黄冠仙人侍立左右。
父母渐不敢近她居所,乡人皆呼仙女之室。有次父亲忍不住坐了她的床榻,当夜狂风骤起,吓得全家跪地祷告。自然却笑言:此乃陈山神示警,他可是魏晋时的老前辈。
绝粒登真,凡蜕仙骨。谢自然的故事最动人处,不在她饮风吸露的神异,而在那份近乎执拗的天真。当世人忙着科考婚嫁时,这少女把人间烟火一点点剔出生命,像剥笋般褪去凡胎。后来她是否真成东极真人已不重要——那些驯鹿、黄云、九色光,或许只是纯粹之心的倒影。毕竟神仙之道,原就是与尘世背道而驰的孤勇。
贞元十年八月十九那日,谢自然开始每日诵读《黄庭经》十遍。每当她诵经时,总有两名童子侍立左右。经文每诵完一遍,就有一名童子将抄录的经文送往天界。到了九月一日,群仙再度降临,带来一枚斗大的仙桃,半赤半黄半红,宛如朝霞凝就。她只尝了一小片,余下的便被仙侍收回。
五日后,西王母亲临,手持三道金符令她吞服。符纸入喉,谢自然顿觉通体清凉,五脏如洗。王母轻抚她发顶:下次再来,便是永别。又指着身侧一位仙女道:此乃汝之同道。
十月十一日清晨,谢自然正在静室打坐,忽闻仙乐缥缈。抬头见一位无名仙使踏云而来,手持三道新符与六片桃肉。她服下灵符,食罢三片桃肉,仙使便携余下桃肉离去。待到暮色四合时,那仙使又至,这次带来一件天衣。
时辰到了。仙使话音方落,室外传来麒麟长嘶。谢自然褪去粗布衣裳,着天衣乘麟而去。须臾又乘鹤归来,将天衣叠好置于鹤背,自己却换上旧衣。家人只见鹤唳冲天,哪知女儿已脱胎换骨。
此后她常闻天乐,总以《步虚词》为引。仙乐起时,必有云璈相伴——那乐器形如圆镜,弦动时漾起七彩光晕。她告诫乡人:杀生损寿,冤债难偿。又将修道秘诀细细道来:柏叶需采石上新生,茯苓要配枸杞胡麻,最忌坟茔旁的阴柏。炼药须用山泉,远离烟火血食,方可得仙人垂青。
天衣登真,道心惟微。谢自然飞升那日,绳床上旧衣犹存体温,案头《黄庭经》墨迹未干。她留下的不仅是柏叶服饵之法,更是一面照妖镜——世人求仙多是为不死,她却用十四年光阴证明,真正的仙道,是要先死尽俗念。那些天乐、云璈、麒麟鹤驾,不过是纯粹道心感召的幻影。正如她常说的:修道如剥笋,褪尽层层妄念,方见本真。
2、神针飞仙
南海进贡的奇女子卢眉娘入宫那年,刚满十四岁。她生来双眉纤长如线,垂至鬓角,原是北朝帝师的后裔,家族流落岭南已历百年。
这姑娘有双神仙手。能在尺绢上绣出整部《法华经》,七卷经文芝麻大的字迹,点画分明如刻。更绝的是她制的飞仙盖——将一根蚕丝劈作三缕,染就五色,织成五重金罗伞盖。伞面上十洲三岛隐现,玉女驾鸾,童子持幡,千余人物栩栩如生。伞骨轻若无物,抹上特制香膏后却坚如金铁。
唐顺宗召她入宫那日,命人取来十张素绢。眉娘端坐绣绷前,指尖翻飞如蝶。三日后再看,绢上竟现出整座蓬莱仙境:海浪是捻碎的螺钿染的,云霞用孔雀羽线铺就,最奇的是那些米粒大的仙人,衣袂褶皱里还藏着《道德经》的微缩楷书。皇帝抚掌惊叹,当即封她作。
宫中岁月清闲。她每日只饮两小杯百花酿,余下时间都用来雕琢一把象牙梭子。有宫女偷瞧见,那梭子镂空处藏着十二时辰星图,轻轻一吹,能听见昆仑山的风声。元和年间某个清晨,侍婢发现她的绣绷上留着半幅未完成的《瑶池宴乐图》,金线还穿在针眼里,人却不见了。窗外梧桐树上,挂着个巴掌大的五色伞盖,随风转个不停。
神针飞仙,一线通天。世人总道巧夺天工是本事,却不知卢眉娘最难得处,是懂得在功成名就时抽身。就像她绣的飞仙盖,看似繁华织就,实则每根丝线都留着透气处——这大概就是仙凡之别:凡人被锦绣捆住手脚,仙人拿针线做了登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