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去疾也跟着点头,笑着说道:
“第一个‘托儿’话刚说完,其他武将,第二个、第三个……绝对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呼啦’一下全冲出来!”
“‘陛下!他不行!他晕船!让臣去!’”
“‘放屁!你才晕船!你全家都晕船!陛下,末将当年在鄱阳湖水战,在水里泡了三天三夜!这活儿我熟!’”
“‘都给老子滚!老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正缺个金夜壶!谁跟老子抢,老子跟他急!’”
李去疾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些武将粗鄙不堪的叫骂声,听得在场众人都忍不住哄笑起来。
李先生这番描述,简直就是把朝会的场景,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不,比那还要热闹!
“武将们为了抢功劳,在金銮殿上就能打起来。那文官呢?”
李去疾话锋一转,看向一旁的朱标。
“那帮平日里之乎者也,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挂在嘴边的文臣们,会眼睁睁看着这金山银山,落到那帮粗鄙武夫手里?”
“他们是打不了仗,可他们有的是钱,有的是人!”
“他们会立刻盘算,自己家哪个不成器的侄子外甥,可以塞进船队里。或者,干脆自己几家联合起来,上奏朝廷,说是愿意‘为国分忧’,自备船只粮草,组建商队,追随大军,前往海外,‘宣扬大明国威’!”
李去疾说到这里,轻蔑地笑了一声。
“说白了,就是想跟在屁股后面,捡点金渣银末。”
朱元璋的眼神,越来越亮。
他已经完全被李去疾描述的那个场景给吸引住了。
他能想象到,整个奉天殿,会变成一个何等疯狂的菜市场。
武将们红着眼珠子争抢出征的名额,文官们交头接耳在私底下串联,所有人都为了那“金夜壶”和“仙种”,变得疯狂!
而他自己,则高高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这帮人,为了他画出的大饼,争得面红耳赤。
那感觉……光是想想,就舒坦!
“马大叔。一个托儿,负责挑起话头;一个故事,负责勾起贪念;再来几个愣头青,负责点燃火焰!”
“要是想保险一些,还可以多找几个托儿,故意和第三个托儿抢着出海。”
“总之,一定要烘托气氛,要让现场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开海能让他们获得很多好处,”
“到时候,就算还有一些不希望开海的人想拦,也拦不住了!”
“这之后,满朝文武,会争先恐后跪在地上,哭着喊着求皇上解除海禁,开启大航海!甚至求皇上恩准他们,自备干粮,自掏腰包,远赴海外,为大明……开疆拓土!”
“然后……你们说皇上该怎么做?”
朱元璋忍不住接话:“然后,皇上勉为其难,同意众人的意见,决定在将来开海!要求大臣们,搞出一套章程来!”
听到这话,李去疾不由赞叹:“厉害啊!马大叔!”
“我还以为你会说直接开海呢。”
得到夸奖,朱元璋有些得意:“先生之前也说过了,这海禁虽然是个错误的决策。”
“但当初皇上实施时,也是考虑了诸多因素的。”
“要是一下子开放,绝对会出现很多问题。”
“大明是绝对不可能完全解除海禁的。”
“就算是商业最繁荣的宋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海禁。”
李去疾点点头,接着说道:“这之后就简单了。”
“皇上找一两个心腹大臣,让他们主导,和其他大臣确定开海的章程。 ”
“同时,把《大明皇家远洋贸易总行章程》交给心腹大臣,但不能让他直接公开。”
“而是让他在和其他人制定章程的时候,引导其他人写出相关内容。”
“对!对对!”朱元璋露出惊喜的表情。
还能这样?
借力打力!
让他们自己吵,自己争,最后再让他们自己把章程给“想”出来。
到时候,这开海的要求,是他们自己提出的;这开海的章程,是他们自己写的。
谁要是再敢叽叽歪歪,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这帮平日里最重脸面的文臣,到时候怕是比谁都更卖力地维护这开海的新政!
“先生这招高啊!”
朱元璋由衷地赞叹,他已经能想象到,到时候朝堂上,那帮老狐狸一个个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最后得意洋洋地捧出一部章程,却不知道那上面的每一条,都是先生早就写好的!
自己只需要坐在龙椅上,看着他们演戏就行了。
(这他娘的,比看戏还过瘾!)
一想到那场景,朱元璋心里头乐开了花。
李去疾看着马大叔那副想笑又得憋着的古怪表情,还以为他是在为这个计策的阴损而感到不好意思,便笑着解释道:“马大叔,这并非什么阴谋诡计。”
“这叫引导。人嘛,对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总是更上心,也更愿意去维护。”
“让他们自己‘写’出章程,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他们的心血结晶。将来推行的时候,才会不遗余力,遇到的阻力也会小得多。”
“否则,皇上一纸令下,直接颁布一部闻所未闻的章程,底下的人就算不敢明着反对,心里的嘀咕也是免不了的。到时候处处是窟窿,处处要人补,反而更麻烦。”
朱标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
大哥这讲的,分明是一种为君之道!
堵不如疏,强压不如引导。
父皇虽然雄才大略,但手段素来刚猛,过刚易折。
大哥的这些法子,正好能补上父皇所缺的那份“柔”。
“大哥说的是。”朱标忍不住开口,语气里满是信服,
“让群臣参与其中,也能集思广益,查漏补缺,使章程更为完善。”
“老二说的对。”李去疾赞许地看了朱标一眼,这小子脑子就是转得快。
一旁朱元璋脸上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宝贝,猛地一拍手。
“对了!先生!还有一件事”他两眼放光,凑近了些,声音都压低了几分,透着一股子急不可耐,
“您那个……不用帆也不用桨,能在水上自个儿跑的‘鬼船’,能不能让咱也开开眼?”
李去疾闻言,无奈地笑了一下。
“马大叔,您这可真是给我出难题了。”他摊了摊手,
“那东西,金贵着呢。别说多,我就只捣鼓出来一艘。再想造,没个正经的船坊可不行,这事儿……还得您去跟皇上吹吹风,给弄个凭证下来。”
“就一艘?”朱元璋有点失望,但随即又来了精神,
“先生放心!三天之内就能给你弄到造船许可,不过那船呢?现在在哪?”
“在‘乐善好施伯’手上呢。”李去疾随口答道,
“正让他开着到处跑商,好多挣点钱,还我那笔账。”
话音刚落,李去疾自己倒先是一愣,随即眼睛亮了起来,仿佛一块新的拼图,自己跳到了他面前的计划板上。
他看着朱元璋,嘴角慢慢翘起:“马大叔,说起来,这倒又是一步好棋。”
“哦?”朱元璋立刻被勾起了兴趣。
“您回头,可以这么跟皇上举荐。”李去疾不紧不慢地说道,
“就说那位远赴海外,九死一生寻回神物的密探,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搭乘了‘乐善好施伯’王胖子的船队。”
“到时候,在那‘全番薯宴’上,等气氛烘托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王胖子给宣进宫来。”
“让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口讲一讲,他是怎么在那片仙陆上,看到那堆积如山的金银,看到那纯金打造的夜壶的!”
“一个去过那地方的商人亲口作证,可比什么密探的奏报,要来得真实百倍!”
此言一出,旁边的朱棣几兄弟,瞬间没绷住,互相交换了一个“你懂的”眼神。
前些天,王胖子唾沫横飞地给他们讲去吕宋的经历,那叫一个惊心动魄,什么海上的风暴闪电,什么吃人的巨型大蛇,什么使用吹箭的土着,说得活灵活现。
他们心里明镜似的,这胖子嘴里十句话,得有八句是添油加醋,一句是胡说八道,剩下一句才是完全真的。
可偏偏,他就有那本事,让你忍不住听下去,
而且听着听着,就信了!
让他去跟朝堂上那帮老狐狸讲金夜壶的故事?
那帮大臣,怕不是得当场就疯了!
朱元璋也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妙!实在是妙啊!”
他一拍大腿,对李去疾这环环相扣的计策,佩服得五体投地。
先是用皇上亲耕,吊起天下人的胃口;
再用全番薯宴,勾起百官的兴趣;
最后,用一个真假难辨的海外仙山和金夜壶,彻底点燃所有人的贪念!
现在,连“人证”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套路下来,谁能顶得住?
他朱元璋自己光是听着,都恨不得立刻下令,组建船队,去把那金夜壶给抢回来!
“先生放心!”朱元璋一拍胸脯,“这王胖子的事,包在咱身上!回头咱就跟皇上说,让他务必给这位‘功臣’一个在百官面前露脸的机会!”
他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
到时候,不仅要让王胖子讲,还要当着所有人的面,重重赏赐这个胖子!
假的,也得给它演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