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皇宫,苏公公直接带着人去了翊坤宫,玉兰明白皇帝在这里。于是带着西林觉罗氏进了翊坤宫的偏殿,苏公公去了前殿复命。
当年姝柔得知皇帝也派人去了西林觉罗氏的府里救人时,先是吃惊,后是会心一笑,原来她与胤禛还真是有默契。
翊坤宫的前殿,西林觉罗氏将许氏如何中毒身亡,后来皇后又派她身边的大宫女过来教她如何说话,诬陷皇贵妃的全部过程都讲了一遍。
皇帝说:“如今你也不可能回家了,就你那父亲的行径,若是再回去,也是死路一条。”
西林觉罗氏给皇帝跟年姝柔磕了个头说:“奴婢是有罪之人,愿意去尼姑庵带发修行,以赎罪。”
皇帝觉得可行,让苏培盛带走西林觉罗氏。然后对年姝柔说:“你也学学皇后多培养眼线,不仅在宫里,宫外也要多走动走动。”
年姝柔笑着说:“皇上不是最讨厌结党营私吗?怎么还教臣妾如此?”
皇帝说:“都说了结党营私不允许,让你培养自己的人是要保护好自己,别天天被人算计。皇后现在还不是动她的时候,但是这次你受了委屈,朕就补偿一下你,提示你一下,京兆府尹王大人是个不错的官,但是他为人耿直,基本没有人可以让他站队。”
年姝柔当然明白现在皇帝的处境并不好,八爷党还在蠢蠢欲动,新帝登基初期,一切都是在过渡期,能否平稳度过,现在很重要,所以后宫的一些琐事不宜搞得声势浩大,能少一事便少一事。
话说那京兆府尹王大人,在家男子排行第二,有两个姐姐已经嫁去外地,如今没有分家,有他老母亲,跟他们兄弟三人及家眷,一家子大小几十口住在一起,皇帝体恤,赏了一座大的府邸供他们居住。
尽管王家治家严格,但府里人多了,就难免有是非。大房跟三房都是商人,他们经营的范围也广,小到胭脂水粉,大到酒楼,茶庄等。难得的是他们很会做生意,基本没有亏钱,这倒是使得一大家子的开销有了着落,毕竟王府尹是个清正廉明的官员,靠他那点微薄的收入,自己这二房恐怕都难以支撑,幸而大房,三房都体恤,有个当京官的兄弟,也给他们王家添光,毕竟士农工商。
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王府尹官途顺遂,尽管不是什么大官,但是京兆府尹的地位很重要,因此有很多人巴结他,甚至要让他站队,王大人绝对效忠皇帝,他知道皇帝都讨厌结党营私,所以无论谁拉拢都没用,如此,他便得了个“最难啃的硬骨头”的称号,不过这样京城的治安倒是不用担心,可以做到夜不闭户。
王大人兄弟三人都是不错的,只是大房的陶氏不是一个省心的,总想将自己的侄女嫁到京城中,她娘家也是做生意的,家资丰厚,只是她那个侄女好吃懒做,养的娇纵跋扈,本来商贾之女就不好说亲,再加上如此的性格,谁家愿意要这样的媳妇?尽管如此,她还眼高于顶。陶氏既然想让她嫁入京中,便将她接到王家府中,想着再不济嫁给二房的嫡子做妻子也是可以的。
二房嫡子王鹏举,也就是王府尹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如今十七岁,正在努力学习,准备科考,哪里有心思去考虑儿女情长。可是陶氏就想让自己的侄女陶慧芝嫁给他,也是坚信了这一决定。开始陶氏想让自己侄女嫁给门第高一点的人家,无奈托媒婆说了几次,人家都没有娶的意思,陶氏也明白京中官员都不好惹,自己的那些小聪明也不好用,索性,下定决心让自己侄女嫁给二房嫡子。
廖氏,也就是京兆府尹王大人的妻子,她也是鼓励儿子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至于那个陶氏的侄女能躲就躲着,反正男女有别,男子不到内院,陶氏姑侄再怎么算计,也见不到自己儿子,也就无计可施。
可是最近不知道陶氏用了什么方法居然说动王老太太,也就是王府尹的母亲,眼看着自己儿子的前程堪忧,廖氏真是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廖氏收到一封信,让她带着儿子到集贤斋走一趟,早就听闻集贤斋是个才子汇集之处,一般的人都进不去,今日有人邀请,也许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