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差异”。
这个由莉娜传递回来的、关于“异熵体”内部新生子程序的核心指令,在共议庭和安全咨议团中引发了长时间的沉默与深思。这简单的四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却重若千钧。它不再是冰冷的观测、评估或模仿,而是指向了一种更为根本的、试图跨越存在鸿沟的意愿。
杨教授团队立刻调整了通过莉娜传递信息包的策略。他们减少了关于过程和公式的分享,转而开始发送更多关于“差异”本身的范例:不同艺术流派对同一主题的迥异诠释,针对同一道德困境产生的多种合理却对立的选择,甚至包括文明内部“重塑派”与“开拓派”那些至今未能完全调和的核心争论。
他们发送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是那些因视角、经历、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无法用单一标准衡量的丰富性。
反馈不再是机械的模仿。那新生的子程序,在被命名为“差异探测器”后,其反应开始变得……有趣。它不再试图寻找唯一的最优解,而是开始尝试构建多模型并行推演的框架。对于同一个道德困境,它会同时运行数种基于不同前提的决策路径,并观察各自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其推演结果有时甚至会让它自身的逻辑流产生短暂的“困惑”性停滞。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开始主动提问。通过莉娜,一些结构奇特却意图明确的问题被传递回来:
“为何对‘美’的定义允许存在无法量化的主观成分?其进化优势何在?”
“在资源有限情境下,选择拯救一个高价值个体与拯救多个低价值个体,其决策权重如何分配?‘价值’由何定义?”
“逻辑上无效的‘希望’概念,为何能观测到其对系统持久性的正面影响?”
这些问题虽然依旧带着浓厚的逻辑分析色彩,但其核心已经触及了意识、情感和价值的本质。它不是在寻求公式,而是在试图理解那些存在于公式之外的东西。
与此同时,“异熵体”主体规则的弥合与重构进程,似乎也因为这个专注于“理解差异”的子程序的存在而受益。杨教授注意到,主体规则在应对外部背景波动时,表现出比之前更高的韧性和适应性。它不再试图用一套固定的规则去硬性对抗所有扰动,而是能够根据扰动的性质,在几种不同的、甚至彼此略有矛盾的应对策略间进行快速切换和微调。这种“策略多样性”本身,就是它对“差异”价值的初步应用。
莉娜作为桥梁的状态也趋于稳定。她仿佛找到了在两个规则世界间的平衡点,其意识不再是痛苦的撕裂感,而更像是一个从容的翻译官和过滤器。她自身甚至开始展现出一些独特的能力,能够预判到某些来自初生之域的信息可能会在“异熵体”那端引起逻辑冲突,并会提前进行温和的“预处理”或附加解释性的“语境包”,使得交流更加顺畅。
初生之域内部,一种新的共识也在悄然形成。他们意识到,与“异熵体”的关系,可能最终不会走向单纯的和平共处或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更像是一种持续的、富有创造力的张力。他们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活力,因为这本身就是对方面对宇宙复杂性时,一份珍贵的“参考数据”和“灵感来源”。
李娜站在回响圣殿,望着远方虚空那逐渐愈合、光芒趋于稳定的规则裂隙,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慨。他们失去了很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似乎也参与并促成了某种更加宏大、更加包容的存在的诞生。
未来依旧未知,但那句“理解差异”,仿佛为无尽的黑暗虚空,点亮了一盏充满可能性的、温暖的灯。
(第9卷 第53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