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大屏右下角的虚拟沙盒状态灯由红转绿,周子豪按下确认键的手指没有立即收回。那行刚写下的代码【自适应稳态控制v1.0】还在闪烁,像一道尚未闭合的伤口。实验室的恒温舱数据流终于回归平稳,Δt=0.6c的扰动被标记为已处理,但三人谁都没有放松。
陈御风站在主控台前,指尖划过未领取奖励列表。昨日在航校c级模拟器室签到生成的“记忆合金分子响应数据库”静静悬浮在界面中央,图标是一串缓慢旋转的晶格模型。他点开文件,原始数据瀑布般倾泻而下,全是未来三十年才可能出现的相变参数与热力学曲线。
“前三十七次失败样品的应力图。”他开口。
沈昭华调出档案库,三十七组断裂纹路依次排列,共同特征是根部微裂向内延伸,最终撕裂承力轴心。传统思路一直是提升屈服强度,添加稀土元素、调整硼含量、优化锻造压力——全试过了。
陈御风将记忆合金的相变响应曲线叠加其上。两条波形在某个温度区间突然共振,峰值重合度达98.7%。
“不是强度不够。”他说,“是它不会‘弯’。”
周子豪抬头,镜片蒙着水雾。
“起落架承受冲击时,材料应该先发生可控形变,吸收能量,再通过内部晶格重组恢复原状。我们一直让它硬扛,等于逼一块有弹性的肌肉去当钢筋用。”
沈昭华盯着那条共振曲线:“你是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强的合金,而是会‘学习’落地姿势的材料?”
“对。”陈御风抓起笔,在图纸边缘写下一行字:“激活相变阈值,让起落架在冲击中‘学会弯曲’而非硬抗。”笔尖顿了一下,又补上一组初始参数:Δt=87c, t=1440s。
周子豪已经打开熔炼程序编辑器。现有工艺是匀速降温,必须改为脉冲式梯度冷却——高温段快速淬火锁定奥氏体结构,中温区反复震荡诱导马氏体成核,低温段缓慢退火稳定晶界。每一步的时间和温差都不能差半秒。
“设备精度达不到。”他低声说,“真空热处理舱的控温模块最大误差±1.2c,而这个方案要求全程波动小于±0.3c。”
陈御风拨通内线电话:“张教官,第三十八号样品需要高精度成型,能调用航校的六代机预研专用炉吗?”
“可以,但只能用今晚零点到四点的空档。”张建军的声音从听筒传出,“那边刚完成一次发动机叶片测试,环境稳定。”
“够了。”陈御风挂断,看向沈昭华。
她已在操作军方物流通道备案界面,输入即将生成的样品编号,预设加密运输流程。一旦测试通过,样品将在两小时内送达西北某基地检测中心,全程无第三方接触。
深夜十二点十七分,六代机预研炉启动。周子豪亲手将原料装入坩埚,钛镍铌三元母合金与微量量子态硼纤维混合,比例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炉门关闭,抽真空,加热至1380c熔融态,金属液面泛起幽蓝光泽。
第一阶段冷却开始。系统按新程序执行脉冲降温,每十五秒释放一次微幅热震,模拟高空突变气流对材料的冲击训练。周子豪守在控制台前,手指不断微调输出功率,笔记本上画满了不同节奏下的预期晶格演化路径。
凌晨两点零三分,进入马氏体相变区。温度降至620c,金属开始从延展态向记忆态转化。这是最关键的窗口期,任何外界震动都可能导致晶格错位。
陈御风切断所有非必要电源,关闭中央空调,仅保留独立UpS供电。整个车间陷入寂静,只有冷却泵低沉的嗡鸣。
三点四十八分,最终退火完成。炉内温度缓慢回升至410c并恒定两小时,使内部应力均匀分布。随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炉门开启时,一股淡蓝色金属光泽随热浪溢出。第三十八号样品呈Y型叉臂结构,表面光滑如镜,切口处可见细密周期性条纹,正是理想中的自修复晶格排列。
“拿去测试。”陈御风说。
承压实验室已启用独立传感系统。周子豪亲自安装量子应变计,八个探头贴附在样品关键受力点,绕过主控网络直连本地存储终端。加载机校准归零,保险装置全部手动锁定。
第一次加压,设计标准一倍载荷。样品轻微压缩0.12毫米,卸载后复原。
第二次,三倍。形变0.31毫米,完全恢复。
第五次,七倍。出现肉眼不可见的弹性偏移,数据记录为0.78毫米,仍可逆。
第八次,十倍设计极限。液压杆推进到底,压力表指针逼近红色区域顶端。监控屏上,八组应变曲线同步抬升,随后趋于平缓。
“结构稳定。”周子豪盯着实时数据,“最大偏移0.03毫米,未超弹性阈值。”
卸载开始。压力逐步释放,所有曲线缓缓回落至基线。
“复原率99.97%。”他轻声报出数值。
实验室里静了几秒,然后周子豪摘下眼镜,用力擦了擦镜片,再戴上。他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三个字:“v38:成功!”
沈昭华已准备好密封箱。她将样品放入氮气保护舱,盖上防磁层,贴上唯一追踪码标签。军方特批的物流无人机将在二十分钟后抵达楼顶平台。
陈御风回到主控室,调出飞行贡献值界面。本次工艺突破触发隐藏任务进度更新,系统提示:“空中帝国蓝图·节点三解锁准备中”。他没有查看具体内容,而是新建了一个文档,命名为【相变窗口参数集】,第一行录入:Δt=87c, t=1440s。
沈昭华走进来,站在指挥台前打开股东会预案文档。屏幕映在她眼中,光标停在“技术里程碑”一栏。她没有修改内容,只是将字体加粗。
周子豪靠在实验台边,手里还攥着那支记录冷却路径的笔。他太累了,眼皮沉重,但嘴角微微翘起。笔记本摊开着,最新一页除了公式,角落多画了一架正在收起起落架的战机涂装。
陈御风的目光落在军方回传通道的待命界面上。信号灯仍是灰色,等待接收确认。
忽然,终端发出一声短促提示音。
沈昭华迅速切换画面。一封加密邮件自动解码展开,附件是一份扫描件。封面盖着鲜红的“机密级”印章,下方打印着检测结论摘要:
“样品编号Lx-38,经十倍重力循环冲击测试,结构完整性达标,记忆回复性能优异,建议纳入新型舰载机起落架候选材料目录。”
下面有一行手写批注:“此物若成,甲板之上,再无折翼之虞。”
沈昭华深吸一口气,将文件打印一份存档,电子版上传至项目核心资料库。她没有说话,只是把追踪码输入物流系统,确认无人机准时起飞。
陈御风走到窗前。夜色浓重,远处厂区灯火稀疏。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周子豪慢慢站直身体,拿起实验日志本,翻到第一页。那里写着父亲工伤后说的话:“好钢不在硬,而在韧。”
他合上本子,走向熔炉控制台。
下一炉原料已经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