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的初夏,当林枫亲率得胜之师,搭乘火车从辽东星夜兼程赶回时,西山保卫战的硝烟已然散去,但空气中仍弥漫着劫后余生的凝重与胜利的狂喜。
钢铁列车驶入满目疮痍却又旗帜招展的西山站。林枫走下火车,看到的是一张张疲惫却写满坚毅的面孔,是卢象升、陈文渊、沈墨、王铁柱等核心成员眼中难以抑制的激动,以及无数军民眼中那如同看待救世主般的崇敬与依赖。
没有过多的寒暄,林枫第一时间巡视了受损的工坊,慰问了伤员,安葬了阵亡的将士。在黑山峪的阵地上,他久久伫立,看着那些尚未完全清理干净的战斗痕迹,沉默不语。
“伯爷,”卢象升声音沙哑地汇报,“此战,我军第二步兵旅及民兵预备役,阵亡两千三百余人,伤者逾五千。但来犯的十万朝廷大军,被我军毙伤俘获超过四万,余者已溃退至昌平一带,短期内再无进攻之力。”
林枫重重地拍了拍卢象升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位前明名将,用他的忠诚和血性,赢得了西山上下彻底的尊敬。
西山保卫战的惨败,以及林枫携雷霆之势从辽东凯旋的消息,如同最后两根稻草,彻底压垮了本就摇摇欲坠的明朝中央权威。
崇祯皇帝在深宫中,听闻前线溃败、林枫回师的消息后,面如死灰,彻底陷入了绝望。他罢黜了杨嗣昌,却再也无法挽回崩塌的局势。各地督抚、总兵,要么如同宣府杨国柱般保持中立观望,要么开始暗中与西山联络,寻求在新格局下的位置。朝廷的政令,几乎不出京畿。
天下,已然易主。
在陈文渊、卢象升、顾炎武、张溥等核心成员的再三劝进下,以及西山军民“万民书”的恳请中,林枫没有选择称帝。
在崇祯六年六月的一天,于西山镇中心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林枫站在高台之上,面对下方如山如海的人群,发表了被后世称为《西山宣言》的讲话。
他没有穿龙袍,依旧是一身简洁的深色服饰。
“今日,我们站在这里,并非为了改朝换代,重复那千年不变的循环!”他的声音通过格物院改进的扩音装置,清晰地传遍全场,“我们是为了打破这个循环!是为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们不要一家一姓之天下,我们要的是天下人之天下!”
“我们不要空洞的仁义道德,我们要的是格物致知,实干兴邦!”
“我们不要腐朽的官僚特权,我们要的是法度严明,人人平等!”
“从今日起,大明王朝已成为历史!新的篇章,由我们共同书写!这个新的共同体,名为——‘华夏联邦’!年号——‘启明’!”
他没有接受“皇帝”的称号,而是在万民拥戴下,接受了“联邦执政官”的职务,任期十年,统领军政大权。
新的政权,以林枫在西山建立的体系为蓝本,迅速搭建起全新的架构。
联邦议会:作为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初期由各州(原各省改造)、军队、格物院、工商界推举代表组成。
行政总署:负责一切行政事务。
都督府:统辖全部军事力量。
格物总院:成为独立且拥有崇高地位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核心。
最高法院与廉政公署:确保法度的运行。
《联邦宪章》明确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鼓励格物实学,发展工商;土地国有,禁止兼并,保障耕者有其田;推行全民基础教育和义务兵役制……
一系列充满颠覆性的政策,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开始向整个原明朝疆域辐射。阻力巨大,但大势已成,旧的利益集团在西山的钢铁洪流和民心所向面前,土崩瓦解只是时间问题。
启明元年,秋。
林枫站在翻修一新的西山伯府—— now “联邦执政官官邸”——的露台上,眺望着远方。
脚下,西山镇的规模又扩大了一倍,铁路如同血脉般向四面八方延伸,电报线如同神经般连接各地。更远处,新建的天津港初具规模,悬挂着崭新旗帜的混合动力帆船正在试航。学校里传来孩童朗朗的读书声,工坊里蒸汽机的轰鸣永不停歇。
“知微”的屏幕上,显示着这个新生国度的初步数据:人口、粮食产量、钢铁产量、铁路里程、在校学生数量……一切都在艰难却坚定地向上攀升。
陈文渊站在他身后,轻声汇报:“执政官,各地接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虽有零星抵抗,但已不成气候。格物院报告,‘麒麟’项目有了新突破,新的合金配方有望解决气缸耐高温问题。海军方面,‘启明级’首舰已正式服役……”
林枫点了点头,目光却投向了更遥远的东方和南方。他知道,内部的整合与建设将是漫长而艰巨的,外部的挑战也并未消失——北方的残敌、东南沿海的郑氏集团、乃至开始将触角伸向远东的西方殖民者……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力量。
旧的时代,已经在身后轰然倒塌。
新的时代,就在他的手中,喷薄而出,露出了第一缕曙光。
这缕名为“启明”的曙光,必将驱散漫长的黑暗,照亮整个华夏,乃至更广阔的世界。
(第二卷·逐鹿中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