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内部派系分歧的泄露,对陆离而言,不啻于在迷雾笼罩的棋局中,窥见了一线天光。他立刻调整策略,将原本纯粹隐匿暗处的姿态,转为有限度的、符合“身份”的主动介入。
他首先撰写了那份关于“遗忘回廊现象”的“补充报告”。报告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客观陈述了“信息衰减现象”活性虽有提升,但其绝对能级依旧低下,影响范围有限。他重点分析了回廊本身脆弱的时空结构,引用了几次历史上因外部强力干预导致大规模时空崩溃的案例,最终得出结论:“现阶段,维持观察与数据收集为最优选,任何激进净化措施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塌陷,得不偿失。”
这份报告的论调,严谨、保守,完全契合“维稳者”派系的立场。陆离甚至“不经意”地在报告末尾,附上了几条关于如何加强被动监测网络、建立更精确预警模型的技术建议,进一步强化其“尽职尽责、偏向稳健”的监察员形象。
报告通过正常渠道提交,并未直接投向任何特定派系——那会显得过于刻意。但他知道,在系统内部信息并非完全隔绝的情况下,这份报告的内容,尤其是其鲜明的“维稳”倾向,必然会通过某种渠道传入“维稳者”派系成员的感知中。
与此同时,他利用“初级监察员”的权限,开始有计划地调阅系统数据库内那些记载着“观测者之眼”派系过往激进行动案例的资料。他并非一次性大量查阅,而是分散在不同时间、夹杂在大量其他领域的调研中,如同一个勤奋的监察员在广泛积累知识、吸取历史经验。但他的访问记录,在后台算法看来,会自然呈现出对“激进干预风险”这一主题的持续关注。
这是阳谋。他的一切行为都在权限之内,符合程序,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监察员”的表现。但通过这些行为,他正在系统内部悄然塑造一个“潜在的、倾向于维稳立场”的身份标签。
做完这些表面功夫,他的主体意志依旧专注于更深层的布局。对“遗忘回廊”的监控从未放松,他注意到,在接种了他特制的“信息疫苗”后,“噬法典”的成长虽然依旧迅速,但其行为模式确实出现了一些细微的、符合预期的偏转。它对那些蕴含混乱与负面情绪的信息碎片表现出更强的兴趣,而对系统监测网络的扫描,则显得更加“敏感”和“规避”。
那疑似“织网者”的第三方,在发出一次“不悦”的警告后,似乎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潜意识投喂,转为更加隐蔽的观察。但陆离能感觉到,一股更加凝练、更加冰冷的意念,如同无形的蛛网,笼罩在回廊核心区域的上空,时刻关注着“噬法典”的每一丝变化。
“猛虎暂敛爪牙,非是畏怯,乃为蓄势。”陆离对第三方的沉寂并不意外。真正的棋手,不会因一次小小的干扰就方寸大乱。
他并未趁机加大干预力度,反而也稍稍收敛,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对系统内部动态的进一步探查,以及利用现有权限,开始尝试接触一些系统内部的、非核心的交流平台或信息公告板。他需要更清晰地把握两派斗争的脉搏,以及……寻找可能存在的、可以被利用的“盟友”或“棋子”。
这一日,在他例行浏览一份面向广大中低权限监察员的《多元界域动态摘要》(内部资料)时,一条不起眼的讯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资源调配通知:因S-77扇区(含‘遗忘回廊’)异常活动评级上调,及‘织网者’痕迹疑似复苏,经仲裁官联席会议审议(意见未统一),暂定提升该区域被动监测网络资源分配百分之五,并授权‘初级监察员’及以上权限者,在确保自身安全及不引发区域动荡前提下,可提交‘深度环境评估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可获得临时性高阶探测符阵支持,用于收集更精确数据。】
这条通知,充满了妥协的意味。提升资源分配(虽然只有百分之五)和开放“深度环境评估申请”,显然是“观测者之眼”派系推动的结果;而“确保自身安全及不引发区域动荡”的前提,以及需要“审核通过”,则是“维稳者”派系设下的限制。
而这,对陆离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深度环境评估”……这意味着,他可以“合法”地携带更强大的探测工具,更近距离地观察“噬法典”,甚至……在收集数据的掩护下,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接触”或“采样”!
他立刻开始着手准备“深度环境评估申请”。申请理由充分引用了自己之前提交的补充报告,强调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信息衰减现象”的潜在风险,为“维稳”决策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需要进行一次近距离、高精度的环境探测。他详细规划了探测路线(巧妙避开了最危险的核心里层,但又能覆盖关键区域)、探测项目(完全符合规范),并郑重承诺将严格遵守“不引发区域动荡”的前提。
这是一份几乎完美的申请,立场正确,理由充分,计划周详。他将其提交了上去,接下来,便是等待系统的审核,以及……两派势力在这份申请上的角力结果。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阳谋之道,在于顺势而为。”陆离于道源核心低语,冰冷的意志中不含丝毫情绪,只有对布局推进的精确计算。他巧妙地将自己伪装成“维稳”策略的坚定执行者,却意图借此获得靠近猎物的通行证。这场博弈,他再次将系统的内部矛盾,化为了自身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