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八卷
第十章 京展绽芳华
腊月的北京寒风料峭,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内却暖意融融 ——“全国非遗文创优秀案例展” 在此开幕,湘阿勒泰联合工坊的 “雪竹共生” 展区被布置成 “雪原与竹林交融” 的模样,白色纱幔模拟的 “雪花” 垂落其间,竹编的展架上整齐陈列着 “雪鹰竹韵” 滑雪板、马皮竹丝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摆着那幅曾在长沙联展亮相的 “雪竹共生挂毯”。
托合提、斯兰别克、古丽奶奶和小林带着团队提前两天抵达北京,反复调试展区的 VR 设备 —— 游客戴上眼镜,就能 “穿越” 到阿勒泰的草原工坊,看阿依古丽鞣制马皮,或 “走进” 湖南的竹编车间,看师傅们编织滑雪板支架。“咱们要让北京的观众不仅看到产品,更能感受到背后的手艺故事。” 小林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对托合提说。
开展当天,展区前很快排起了长队。第一次体验 VR 的是位白发老人,他戴上眼镜后,忍不住伸手 “触摸” 虚拟草原上的桦树,嘴里念叨着:“我年轻时候去过新疆,没想到现在隔着千里,还能看到这么地道的手工活。” 当 “看到” 古丽奶奶用松针汁泡马皮时,老人更是激动:“这老方子我小时候在老家也见过,没想到现在还能传下来!”
斯兰别克和王乐乐的 “跨地域手艺展演” 安排在开展首日下午。两人在展区中央的工作台前相对而坐,斯兰别克面前摆着桦木板和刻刀,王乐乐则放着竹丝和编织工具 —— 他们要现场合作完成一件 “京雪湘竹” 挂饰:斯兰别克刻北京的天坛轮廓,王乐乐用竹丝编湖南的岳阳楼纹样,最后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图案。
“刻天坛的屋檐要注意弧度,每一刀都要轻,不然容易劈裂。” 斯兰别克一边示范,一边给围观的观众讲解;王乐乐则灵活地穿梭竹丝,“竹编要编得密,才能让岳阳楼的瓦片看起来有层次感。” 两人配合默契,原本毫无关联的两种工艺,在指尖渐渐融合,引得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媒体记者蹲在一旁,全程记录创作过程。
展演过半时,一位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专员驻足观看,她仔细询问了毛皮滑雪板的传承历史和联合工坊的运营模式,还拿起一块 “雪鹰竹韵” 滑雪板,反复触摸马皮和竹编支架的连接处:“这种跨地域的手艺协作非常有意义,既保护了传统,又适应了现代市场,值得在全球推广。” 专员当场邀请联合工坊,参加明年在巴黎举办的 “世界非遗创新展”。
托合提接过专员递来的邀请函,手微微有些颤抖 —— 他从未想过,爷爷传下来的手艺,有一天能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阿勒泰的马皮和湖南的竹丝。古丽奶奶站在一旁,看着斯兰别克和王乐乐专注的神情,笑着说:“这就是咱们想要的传承,不是把手艺锁在箱子里,是让它走出去,让更多人喜欢。”
展览期间,联合工坊的 “虚拟工坊” 正式上线。斯兰别克和王乐乐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虚拟平台协作:斯兰别克在北京的展区用平板电脑画出雪鹰纹样,点击 “共享”,远在阿勒泰联合工坊的阿依古丽就能实时收到图纸,同步用虚拟工具模拟鞣皮;湖南竹编师傅也能在线上调整竹丝的编织密度,确保最终的实物能完美适配。
“以后就算隔着千山万水,两地的手艺人、学生也能一起做手艺。” 小林向围观的观众介绍,“我们还会在虚拟工坊里开设‘非遗课堂’,邀请老匠人录制教学视频,让更多人能免费学习毛皮滑雪板制作和竹编工艺。”
开展第三天,联合工坊收到了一个意外的订单 —— 北京一家高端文旅公司想定制 100 块 “京雪湘竹” 主题滑雪板,用于明年冬季的 “非遗冰雪体验营”,还希望托合提团队能派师傅去北京,教游客制作迷你滑雪板。“这不仅是订单,更是让更多人接触非遗的机会。” 托合提当场答应,还提出要在体验营里加入 “青少年传承课堂”,让北京的孩子也能感受手工手艺的魅力。
展览闭幕当天,组委会公布了 “观众最喜爱的非遗文创产品” 评选结果,“雪竹共生” 系列产品以高票当选。托合提代表团队上台领奖时,特意提到了古丽奶奶的老方子、小林的竹条、斯兰别克和王乐乐的创新:“这个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所有为这门手艺付出的人,属于阿勒泰的草原和湖南的竹林。”
离开北京前,托合提带着团队去了故宫。站在太和殿前,斯兰别克忽然说:“爸,咱们下次能不能在滑雪板上刻故宫的纹样?让北京的文化也融入咱们的手艺里。” 托合提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好手艺就该像这样,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才能一直活下去。”
火车驶离北京时,托合提怀里的桦木工具盒又添了新成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观众最喜爱产品” 奖状、北京文旅公司的订单合同。他轻轻打开盒子,里面的每一样东西,都像是一个脚印,记录着这门手艺从阿勒泰的雪地里,走到湖南的竹林间,再走向北京、走向世界的每一步。
古丽奶奶靠在窗边,手里拿着王乐乐送的竹丝小灯笼,灯笼上编着小小的雪鹰纹。“没想到咱们的手艺能走这么远。” 奶奶笑着说,“等明年去巴黎,咱们要把阿勒泰的奶茶也带去,让外国朋友尝尝草原的味道。”
斯兰别克则在手机上和阿依古丽视频,商量着北京订单的生产计划:“你们先准备马皮,我们回去就把竹条寄过去,争取春节前完成第一批制作。” 视频里,阿依古丽身后的联合工坊里,年轻人们正忙着整理材料,脸上满是期待。
火车一路向西,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大厦,渐渐变回草原的雪原。托合提知道,北京的展览不是结束,而是联合工坊新的开始 —— 明年的巴黎展、上海和广州的体验馆、不断升级的虚拟工坊,还有越来越多加入传承的年轻人,都在等着他们去实现。
回到阿勒泰时,草原上正飘着细雪,联合工坊的毡房里灯火通明。阿依古丽带着年轻人们已经准备好了马皮和桦木,就等着北京订单的图纸。托合提走进毡房,把桦木工具盒放在桌上,打开盒盖,里面的老凿子、马皮碎片、各种证书和邀请函,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
“咱们的手艺,要让世界看到。” 托合提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语气坚定。斯兰别克、阿依古丽、王乐乐,还有更多的年轻人,都用力点头 —— 他们知道,这份传承的责任,已经落在了自己肩上,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带着爷爷传下来的手艺,带着湘阿勒泰的情谊,走向更远的地方,让雪鹰的纹样,永远在时光里闪耀。
雪轻轻落在毡房上,像是为这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写下了最温柔的注脚。而故事里的人,正带着老手艺的温度,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