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七卷?第五章 义卖传温情 互助续文脉
1998 年雪灾的守护故事在 “世界混编文化数据库” 上线后,周明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汶川的邮件 —— 发件人是当地非遗传承人李娟,信中提到 “2008 年汶川地震后,曾收到过一批混编经筒义卖善款,想确认是否与周、巴两家有关”。这封邮件,让一条隐藏在 “晋蒙商道混编图谱” 背后的 “跨地域传承线”,渐渐浮出水面。
周明急忙去问父亲周建国,老人坐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胡杨林,缓缓打开了记忆的闸门:“2008 年 5 月,电视里播汶川地震的新闻,我和巴特尔看着画面里的废墟,心里揪得慌。巴特尔说‘咱们没啥大钱,但有混编手艺,不如编经筒义卖,给灾区凑点钱’。”
那时,周、巴两家的工坊刚从几年前的草原旱灾中恢复元气,库存的竹丝、羊毛并不多。“巴特尔发动草原上的牧民,每家捐点羊毛;我则联系平遥的竹编匠人,加急赶制竹丝骨架,” 周建国回忆道,“工坊里的灯,那半个月就没熄过,牧民们白天放牛羊,晚上就来编经筒,连七十多岁的老巴图都来帮忙染羊毛。”
库尔曼也记得,那段时间父亲巴特尔几乎住在工坊里:“他教大家编最简单的‘平安经筒’,筒身刻‘汶川加油’的字样,染成最鲜亮的‘胡汉青’—— 说‘这颜色像草原的天空,能给灾区人带去希望’。有次我半夜起来,看到父亲还在灯下检查经筒,说‘每个经筒都要编结实,不能让买的人觉得咱们敷衍,更不能辜负灾区人的期待’。”
周明在父亲的旧抽屉里,找到了当年的 “义卖登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经筒的数量、捐款金额:“2008 年 6 月,共编平安经筒 860 个,义卖所得
元,通过红十字会汇往汶川。” 登记本的最后一页,还贴着一张红十字会的捐款收据,落款日期是 2008 年 6 月 15 日。
更令人动容的是 “跨地域技艺互助” 的故事。汶川地震后,当地的羌绣工坊受损严重,传承人李娟在邮件中写道:“2009 年春天,周建国师傅和巴特尔师傅带着竹丝、羊毛来汶川,教我们用混编技艺修复羌绣工具,还帮我们设计了‘羌绣 — 混编’结合的挂毯,让羌绣有了新的传承方向。”
周建国笑着补充:“当时李娟说羌绣的丝线容易断,我们就教她们用竹丝做绣架骨架,用羊毛线做辅助线,这样绣出来的作品又结实又好看。巴特尔还把‘胡汉青’染色法教给她们,说‘草原的颜色和羌绣的颜色混在一起,肯定能出彩’。” 后来,汶川工坊推出的 “羌绣混编挂毯”,不仅在当地受欢迎,还通过周、巴两家的渠道,销往内蒙古、山西等地,成了两地非遗互助的见证。
在周明的邀请下,李娟带着当年的 “羌绣混编挂毯” 来到青格勒敖包山。挂毯上,羌绣的羊角花与混编的胡杨林图案交织,竹丝骨架支撑着柔软的羌绣丝线,“胡汉青” 与羌绣的绛红色搭配得恰到好处。“这挂毯我们还在做,每年都会捐一部分义卖,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李娟摸着挂毯,动情地说,“当年周、巴两家的帮助,不仅给了我们重建的钱,更给了我们传承的底气 —— 让我们知道,非遗不是孤立的,不同地域的手艺能互相帮衬,一起走得更远。”
周明将 “2008 年汶川义卖”“2009 年技艺互助” 的故事,补充到 “晋蒙商道混编图谱” 的展区,还在图谱旁新增了一张 “跨地域传承地图”,标注出从青格勒敖包山到汶川的路线,以及两地非遗互助的关键节点。全球传承人看到这段故事后,反响热烈 —— 埃及的穆罕默德提议,在沙漠混编工坊发起 “非遗互助计划”,帮助非洲贫困地区的手工艺人;澳大利亚的露西则表示,要将 “羌绣混编挂毯” 的技法融入 “海洋与雨林” 主题创作,让跨地域互助的精神继续延伸。
整理完这段往事的那天傍晚,周明、周建国、库尔曼、李娟带着挂毯,来到胡杨林的石龛旁。夕阳下,经筒在石龛里泛着光,“跨地域传承地图” 铺在羊毛毡上,将草原与汶川紧紧连在一起。周建国看着挂毯,轻声说:“以前觉得传承是守住自己的手艺,现在才明白,传承还能帮别人 —— 用自己的手艺给别人带去希望,这才是传承最大的价值。”
库尔曼也点头:“我父亲常说,‘混编’不仅是竹丝和羊毛的混编,更是人心的混编、地域的混编。当年帮汶川,现在全球传承人互相帮,都是一个道理 —— 手艺不分远近,情谊不分地域。”
风掠过胡杨林,叶子 “沙沙” 作响,像是在为这份跨地域的传承情谊祝福。周明将 “羌绣混编挂毯” 的 3d 模型上传到 “世界混编文化数据库”,还计划在下次全球青少年混编创作营中,设置 “跨地域互助” 主题,让孩子们用混编手艺讲述不同地域守望相助的故事。
那条由手札、图谱、日记、挂毯串联起的暗线,此刻又多了一份 “跨地域的温暖”—— 它不再局限于晋蒙草原的传承,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记录着非遗在危难中互助、在交流中共生的历程。而这份温暖,也将成为全球混编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指引着传承人在未来的路上,不仅要守护自己的手艺,更要伸出援手,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互助中共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