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非笑话!
这般君王,何以得民心?
“呼——”
嬴政瞥了眼低头的赢阴嫚,强压怒火。
幸有先生坐镇。至于“亡秦者武”?
呵!
他心知此乃淳于越构陷,而淳于越的性命,在他心中已进入倒计时!
“派密探北上,战事消息,每日一报!”
嬴政冷声下令。
“臣遵旨!”
章邯起身退下,暗自抹去冷汗。
嬴政低语:“北方有先生坐镇,此战必胜。”
“父皇如此确信?”
周淑怡反问。
“自然!”
嬴政神色稍缓,唇角微扬。若非先生,大秦统一之战岂能这般顺利?
先生之智,算无遗策!
…………
十日后!
陈麟策马立于雍城大营前的山坡,目光掠过营寨时泛起一丝追忆——当年正是从此处调兵驰援咸阳。此刻营内尘土飞扬,兵卒脚步声虽杂却暗含章法,轰鸣如雷,皆因监国诏令与虎符已至。
不仅雍城大营,函谷关、蓝田两处大营亦奉诏北上。雍城大军因地利之便,率先领二十万精锐开拔。
战端一启,不知多少儿郎要埋骨塞外。王翦望着绵延数十里的营帐,狂风卷动旌旗猎猎作响,连他们所处高坡都能听见那呜咽般的风声。
上将军何时多愁善感了?陈麟轻笑。
末将半生征战,见惯生死,每逢战前仍不免慨叹。王翦语气平静,皱纹纵横的脸上看不出波澜。此番胡人来势汹汹,最新军报显示五胡联军竟达八十万之众,远超历年南侵规模,其野心昭然若揭。
陈麟默然。有些感受,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定叫胡人匹马无归!王贲攥拳低喝。
正当如此!蒙恬颔首应和。
忽闻马蹄声破空而来,三骑自营门疾驰而至。为首者李信勒马跃下,甲胄铿锵单膝触地:末将拜见武安君、上将军、大将军!身后两名裨将随之跪拜。
陈麟抬手。
谢武安君!李信起身时目光微闪。虽远在雍城,咸阳风云他岂能不知?眼前这位可是连监国都敢杖责的狠角色。
禀武安君,二十万大军已整备完毕,一个时辰后即可开拔!李信声含傲意。
李将军治军严谨。王翦颔首赞许。昔年伐楚虽有龃龉,但他从不否认李信的才能。二十万大军能在一个时辰内完成动员,确属难得。
陈麟望向被尘土笼罩的营寨,暗自咂摸。这规模堪比现代万人校园的早 ** 面,李信能在两小时内调度完毕,当真不容小觑。
......
第161章 血色棋局
一个时辰转瞬即逝。
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离开军营,宛如巨龙般蜿蜒前行。陈麟等人率领先锋部队走在最前方,这支象征性的先锋军负责为大部队开路。
战争从来不只是士兵的较量。过去十天里,朝廷已征调十万民夫负责后勤补给,预计还需半月才能完成全部准备工作。按照惯例,六十万大军需要配备三十万民夫保障后勤。
古代动辄号称百万大军,实则多是将后勤民夫计算在内。此次大秦调集三大营主力,加上北方杨端和统领的二十万边军,总兵力达八十万之众。若算上三十万后勤人员,参战总人数突破百万。
百万大军的粮草辎重消耗惊人,战争本质上比拼的是国力底蕴。统帅百万雄师更是难上加难,古往今来能胜任者屈指可数。
半月后,云中郡九原城。
斑驳的黑色城墙上布满箭痕刀疤,十余米高的城墙比内地城池更为雄伟。作为边塞重镇,九原城当年曾抵御匈奴最猛烈的攻势。当年赵国名将李牧在此大破匈奴,使其十余年不敢南下。
此刻城头守军严阵以待,滚木礌石与火油早已备齐。杨端和将军伫立城楼,白发又添许多,脸上新添的箭伤尚未痊愈,眼中布满血丝。
急促脚步声打破沉寂。传令兵疾步而来,身后跟着面色凝重的云中郡守及各县官吏。这半月来胡人分兵五路南侵,二十万守军被迫分兵驰援。胡人虽不善攻城,但凭借人数优势接连得手,半月间已攻占半个云中郡。
如今残部退守九原,城外百姓死伤无数。传令兵嘶哑的声音在城楼回荡:禀大将军,亭林三城...失守了!
与大秦援军的迟缓相比,胡人的攻势迅猛如风。
原因无他,胡人领地多为辽阔草原,而大秦境内道路泥泞难行,部分路段更是崎岖不堪,严重拖累了大军行进速度。加之当前大秦的道路尚未完全修葺完善,行军迟缓实属无奈。
然而代价是惨重的——一座座城池接连沦陷。每座城池仅有五万守军,而胡人二十万大军却持续猛攻。当滚木礌石耗尽,胡人登上城头的那一刻,城池便宣告失守。百姓得以撤离,将士们却无路可退,唯有与胡人血战到底。
身为大秦将士,若跑得比百姓还快,岂配称为军人?
杨端和只是微微颤动眼皮,神色如常。他早已洞悉一切:胡人来势汹汹,攻势连绵不绝,与往年劫掠截然不同。此次五胡联军所图,绝非区区云中郡!
传令兵继续禀报:鑫将军与林将军战死沙场,三万将士撤至距九原城十里处,其余将士......话音戛然而止,未尽之意已不言而喻。
杨端和长舒一口气,转向云中郡郡守:百姓安置如何?
郡守连忙回禀:回大将军,各城撤离百姓约三十余万,已按您吩咐分发九原城存粮,供百姓途中所需。稍作迟疑,又压低声音补充:只是...城中存粮恐难支撑十日......
杨端和目光如电,郡守立即噤声退后。
片刻沉寂后,杨端和环视各县令:诸位身为地方父母官,御敌非尔等之责。本将不会让你们在此等死。
众县令闻言面色各异,羞愧难当。杨端和一语道破他们心中所想——虽有大将军军令,但谁不惜命?胡人此番攻城掠地,连物资都无暇搜刮,只为速战速决。五胡联手,其野心岂是云中郡能填满?
九原城虽是郡治,又如何抵挡?各城残兵合计不足十万,何以拒敌?
将军!一名县令忍不住进言,百姓既已撤离,死守何益?
杨端和冷眼相对,未发一语。
百姓脚程几何?胡骑奔袭多快?若被追上,便是人间炼狱!
....................
诸位且退,准备随百姓撤离九原城!
望各位县令莫忘职责所在!
若有擅越百姓者,军法无情!
杨端和声色俱厉,众县令心中刚升起的窃喜顿时消散,却无人敢有异议。
这位留守的大将军,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结局?答案不言自明。
众人心中尚存一丝生机,已是莫大的慰藉。
“我等誓不相忘!”
众人齐声高呼。
杨端和抬手示意,一众县令稍作迟疑,随即后退一步,向他深深拱手行礼。
“珍重!”
众人望向远方,长叹一声,摇头离去。
待众人走后,几名身着独特铠甲的秦军将领上前。他们气宇轩昂,正是杨端和麾下的前、后、左将军。右将军昨日未能突围,殒命于胡人刀下。
三人向杨端和行礼。
左将军上前一步,肃然道:
“大将军!”
“城中仅剩十万兵马,其中两万还是伤兵。末将恳请大将军随百姓撤离九原城!”
杨端和对他们的来意心知肚明,对左将军的话毫不意外。
这些老部下跟随他多年,只需一个眼神,他便知晓他们的心思。
他轻笑摇头:“怎么?嫌本将碍事,想夺兵权过把瘾?”
此刻的杨端和与方才面对县令时判若两人,神情轻松了许多。
左将军咧嘴一笑:“让大将军见笑了。末将等能力有限,能担任现职已是极限,唯有觊觎大将军的兵符了!”
杨端和抬脚轻踹,左将军不闪不避,硬生生挨了一记。
“你这老东西!”
“都是当祖父的人了,还这般没正形!”
“说起来,自镇守北疆以来,许久未归家了吧?”
最后一句话让三人面露苦涩,但很快恢复如常。
左将军反问:“大将军何尝不是?军中将士,又有几人能归?”
杨端和沉默片刻,明白左将军已洞悉他的心思,索性不再多言。
他抬头远眺,声音冰冷:
“是啊!”
“若非这群畜生,我等何至于有家难回!”
他紧握拳头,眼中怒火燃烧。即便对胡人的 ** 早已司空见惯,每次想起仍恨意难平。那些连妇孺都不放过的禽兽,若有一日能杀入其部落,定要斩尽杀绝,以慰亡魂!
“大将军!”
前将军忍不住出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尽力劝说杨端和撤离。
虽知难以说动,但仍要一试。
他们性命微贱,但大将军若战死九原,只会助长胡人的凶焰!
斥候来报,胡人已合兵一处,正逼近九原城,一日之内便会兵临城下。
以这群疯魔般的胡人不要命的攻势,他们不知能坚守多久。两天、三天,或许五天,但更久的希望,渺茫至极。
“吉平!”
杨端和唤出前将军的名字。
前将军立即低头拱手。
“本将的意图还不够明确?”
“你们在此坚守,十万将士在此坚守,本将的性命不比你们珍贵!”
他双拳紧握,朝咸阳方向一拜。
“承蒙 ** 信任,命我镇守北方门户,可如今,半壁山河已陷胡人之手!”
“从原阳、山阴、临晋、无终、云中,再到如今的九原,本将一退再退!”
“今日起,本将不再后退!”
“若再退,即便战死,又有何颜面去见 ** ?”
杨端和声音低沉,却字字铿锵,目光坚毅不容置疑。
三位将领相视一眼,皆无奈叹息。他们早知会是这般结果,却仍想一试,终究徒劳。
这才是他们熟知的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