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之外的叶尔羌汗国,所发生的一切崇祯并不知晓,他整日忙得很。
华夏一号战舰入列后,除了给辽东军偶尔出海,训练海浪波涛冲击外。
便只能停在天津港,除了有个战舰的壳子,一应武器皆未配备。
崇祯想过,把红夷大炮搬上舰,但考虑到那玩意重量,和慢到出奇的发射速度。
最终还是决定,往后膛炮方向研究,反正短期内是不要求出战的。
这日,崇祯下朝后直奔军器局,连内阁议政都未举行,惹得内阁大臣止不住摇头叹息!
但兵部尚书杨嗣昌,是见过后膛枪威力的,千步之外取敌将首级,还是直接打爆那种!
杨嗣昌见皇帝,整日下朝便往军器局跑,他感觉皇上又在鼓捣,不知名的大威力武器。
这不,崇祯又开始鼓捣起,极简后膛炮的制造了。
至于为何是极简,那自然是工业限制,只能将其尽量做大做厚。
而且,在崇祯原有的设想中,只是将后膛枪等比例放大,操作步骤基本就是手动。
远达不到后世榴弹炮,那种一分钟两三发的射速,最乐观估计也要两分钟一发。
相较于前装滑膛炮,五六分钟才能发射上炮,也绝对是碾压级的存在了。
用于海战之中,更是生死攸关之间,己方能多打出一炮,敌方就多一分沉船的可能。
军器局数十号匠人,这会正对着个长条圆型钢坯,用大腿粗的钢条热冲锤锻。
由于炮管需一体成型,只能将一块上千斤的大钢锭,用滑轮组吊起来煅烧锤锻。
本来崇祯打算做,口径半尺的后膛炮(约152毫米),但炮管凭人力实在冲不了太长。
按正常比例来算的话,炮管长度应该是口径的54倍,也就是需要近三丈的长度。
当今焦炭炉火加热钢坯,是很难做到均匀加热这么长,无奈只得缩短炮管长度。
越长的炮管长度,能给弹头带来越大的初速度,也就能打得越远!
缩短炮管长度,无非就是射程打不了那么远,当然也不需要那么远。
后世的后膛榴弹炮,动辄轻松能到五六十里,这个时期能打十里远,那都是绝对碾压。
再说了,打到再远也就没用,如今只能靠目视来瞄准,连敌人都看不到打得远有何用。
为了冲出丈许长的炮管,特制了个两端开口,给钢坯加热的火炉。
需将长条型钢坯,加热到通体亮红状态(800度),不然压根冲不出,大小合适的内径。
崇祯穿着麻布短衫,脖子上挂着条棉巾,在一旁不停的指挥着,不时拿起来擦汗。
别看当下是大冬天,在这铸铁工坊内是真热,王承恩不时给崇祯,换冰水泡过的毛巾。
而炉台上,这块钢坯已然是冲坏了,最近这月余时间以来,冲坏的第六根了。
眼看就要成功了,可后半段却无声的开裂了,崇祯懊恼的抹了把额头的汗。
铸造坊的匠头劝谏道:“皇上,要不您还是先出去吧!这里面太热保护龙体要紧!”
王承恩也插话道:“是呀!皇爷,您听奴婢句劝先出去吧,兴许您不在这就冲好了。”
崇祯又抹了把汗珠,颔首道:“好!朕便在外间等着,把温度再稍稍升高一点。”
崇祯也不知道如何形容温度,只能让匠人凭技艺掌握了,反正钢坯冲坏了回炉就行。
崇祯刚踏出工坊,冷风便吹得他一激灵,王承恩快速为自家皇爷,披上一件羊毛大氅。
去浴房冲掉身上的汗,自己动手换了套干净衣裳,王承恩说想伺候他洗浴。
崇祯实在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给拒绝了,自己动手洗个澡又累不死。
在外间烤着火、喝着茶,眼见时辰来到酉时末,门外天都快完全黑下来了。
匠头匆匆跑出来,喊道:“陛下,冲出来啦!第七根完整的冲锤出来啦!”
崇祯把身上的大氅,往身后一推又跑了进去,看着正在逐渐冷却,变成暗红色的钢坯。
说实话,崇祯心情很紧张,主要这玩意属实太大了,倒不是浪费钢材的问题。
从冷钢坯锤成圆柱型,再靠匠人一锤锤硬冲,这几日亲眼所见属实太难了。
为保持退火稳定,还需要吊起来多次回炉,这就是常说的回火工序。
尤其是,这种锤锻后的中碳钢炮管,回火能有效避免开裂,稳定性能的关键步骤。
经过多次回火,一直持续到戌时末,这根炮管才算正式成型,而且这还保是炮管。
待明日彻底冷却后,还需要冷轧冲出膛线,高猛钢的膛刀还要特制。
这种炮管,可不是后膛枪那种,冲出四条膛线即可,后膛炮最少需要三十余条膛线。
才能为炮弹,提供足够的气密性,使炮弹更快的旋转起来,射击才能更精准。
至于后续的,铜箍、钢制楔式炮闩(shuān),巨大的弹簧制退器,等配件的制作。
皆是耗时耗力的工程,而且这还是极为简配版,真要做成三丈长炮管。
以木制的船舱甲板,搞不好都扛不住后坐力。开战时敌人还未打到,先伤到自己人了。
后续配件,崇祯画了些草图在此,让匠人按照炮管大小做,需要完全紧密合缝。
至于用的弹药,依然还是实心弹头,在触发引信做不出来前,只能用实心弹头。
靠弹头的动能撞碎木船,是完全够用了的,本来这种后膛炮,就是给海军制备的。
至于用金属定装弹,当成触发式引信用,崇祯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但他不确定,纯化过后的雷酸汞,那火爆的脾气能否扛住,击发时的剧烈的冲击。
既然有安全隐患,那还不如直接发射个,锥形实心弹头过去砸船。
只要,比前装滑膛炮打得远就行。崇祯的想法简单粗暴,一颗实心弹打不沉那就两颗。
再做个放大版的金属定装弹,只要口径大致相同即可,实在差一点的话。
铁制实心的弹头上,再箍上两个半寸宽的黄铜圈,在推出膛室的那刻。
黄铜箍圈会变形,迫使弹头紧贴膛线,做出高速旋转的动作,凭借其动能撞穿敌舰。
交待完一切,崇祯带着王承恩回了东暖阁,又完成了项任务,今日兴致还不错!
崇祯打算去坤宁宫,将这个好消息告周皇后,单纯的只是去分享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