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对此次封赏定调后,早朝散去。
下朝之时,张之极与曹变蛟走到一起,对刚才在朝堂上之事,似乎还是很懊恼。
张之极怒声道:“这些个文官真不是东西,有本事靠你们嘴巴,去把漠南打下来啊!”
张之极这话看似对曹变蛟说的,但那声音大到所有人都听到了,旁边的侍卫嘴角一扯。
侍卫意识到失态赶紧低下头,文官们向来知道勋贵是何德行,也不跟张之极争辩。
曹变蛟反倒是比较坦然,耸耸肩道:“国公爷,曹某多谢您刚才鼎力相助。”
“但委实不该如此,得罪文官集团,免得他们又在背后使绊子,这对咱们武勋不好。”
张之极大声囔囔道:“哼!本国公与国同休,岂会怕他们这帮,只会耍嘴皮子的书生?”
此话一出,顿时引得文官们纷纷怒目而视,张之极丝毫不憷瞪着眼对视回去!
大有一副,你能奈我何的表情,这可把文官们气够呛!
兵科御史撸起袖子,对着张之极正欲开喷,杨嗣昌制止道:“何必跟莽夫一般见识?”。
其实,张之极之所以力挺,曹变蛟进封国公爵位,乃出自他的政治考量。
前段时间,成国公被崇祯给撸了下去,当然这事不能怪皇上,要怪只能怪朱纯臣没脑子。
你贩卖私盐你贩就行了,勋贵们都这么做的,也没见皇上拿他们怎么样。
就朱纯臣这没脑子的货,敢在漕运上设卡拦截漕船,你要拦截一点点食盐还好。
你他娘的公然收税,收税还算了半数的盐还得给你,你不死皇上整天都不可能安心。
这下好了,本来有三个国公撑场面,这下京师之中就剩下他,跟定国公徐有祯了。
他力挺曹变蛟进国公位,无非就是想壮大勋贵的威势,要说他有多好也不见得。
只是相比朱纯臣拦截漕船,他虽然恶行也不少,但相比于朱纯臣至少他不敢拦截漕船。
很快,张之极退朝后说的话,一字不落的全传到了崇祯这里,李若琏奏报完恭立在旁。
崇祯拧紧眉毛手指轻敲着御桌,他不是没想过勋贵集团,这是个矛盾点又不得不解决。
想要大明兵锋强盛,势必会新生几个顶级勋贵,若是没有奖赏没人会愿意替你打仗。
崇祯在等,之所以未在早朝之时,廷议对卢象升的封赏,他想看看内阁的态度再决定。
崇祯抬首对李若琏道:“去盯着张之极和徐有祯,他们府上若再有人弄出人命来……”
说到此处崇祯便不再说,他相信李若琏知道该如何做,李若琏见陛下不再明说。
他大概能猜出陛下之意,于是低头道:“臣,遵旨!”崇祯挥挥手让其退下。
崇祯的意思很明了,既然老牌勋贵成了国之蠹虫,那就抓其把柄将他们全换了。
就算,轻易动不了勋贵也要让其失势,让新进的勋贵掌握军政,他只要管好勋贵就行。
文渊阁内,几位阁臣刚刚坐定,准备处理堆积如山的折子,他们要筛选出来送给陛下。
有宫女为几人送来香茗,杨嗣昌端起茶盏揭开盖子,在茶水上缓缓刮着漂浮的茶叶。
轻抿了口茶水,看似随意道:“昭武侯的封赏算是议定了,既彰其战功又未违背祖制。”
“陛下此番处得极为妥当,且深谙平衡之道,但卢建斗之功暂未封赏。”
“列位阁老不妨先议一议,昭武侯之事陛下已做退让,那卢建斗这咱也不能过于激烈!”
刘宇亮点头道:“确定,若是反对过于激烈,恐陛下会不高兴。”
“依诸位看,卢建斗这里该如何封赏,议出个章程来送呈陛下圣裁吧!”
礼部尚书兼阁臣的林欲楫,出言道:“陛下朝会上曾说,荡平漠南乃曹、卢二人之功。”
“老夫认为靖边侯的封赏,理应与昭武侯等同,否则武勋们又要说封赏不公。”
程国祥也点头表示道:“老夫赞同林阁老的意见,不知三位有何意见?”
蔡国用历来便是小透明,见两人同意他也表示赞同,刘宇亮见三人同意了也表示同意。
只有杨嗣昌打心底里认为,多个顶级武勋又会将,手中权力分化不少出去。
杨嗣昌疑惑道:“与昭武侯同等赏赐,是否荣宠过高?且卢建斗与曹变蛟本质略有不同。”
“卢建斗虽亲冒矢石陷阵搏杀,但诸位可能忘记一件事,他乃是文臣转的武勋!”
程国祥不以为意道:“文臣转武将又如何,不都是在为大明出力吗?”
“都一把老骨头了,权力如何分配那是陛下的事,做臣子的处理好职责范围的事便可!”
杨嗣昌听后点头表示:“程阁老所言极是,是老夫着相了,那便将议本呈送陛下吧!”
“折子上写田庄、宅子、禄米、白银、蜀锦,这些赏赐拟定便好了吧?”
“蟒袍、玉带那是陛下的特恩,不归咱们做臣子的管,以免有逾制之嫌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都点头表示甚好,既然拟定折子内容,就由兵部尚书杨嗣昌亲自撰写了。
写完后杨嗣昌拿上折子,亲自送往了东暖阁,当折子送到崇祯御案上时。
刚开始,崇祯在批阅奏折头都未抬,听说内阁议了关于卢象升的封赏,这才抬起头来。
崇祯拿过折子看了起来,当看到折子上的内容后,崇祯嘴角不自觉的,扬起微小的弧度。
看完后拿过朱笔在折子后面,批复了一个“准”字!但在后面另加上了蟒袍、玉带。
写完后将朱笔放在笔架上,将折子递给杨嗣昌道:“朕准了,另外加赐蟒袍、玉带。”
“着吏、礼、户、兵各部,速速下去办理昭告天下,以彰显朝廷对有功之臣的恩赏!”
杨嗣昌躬身接过折子道:“陛下,臣遵旨!臣告退!”崇祯点头表示同意。
经此一役,大明的两位将星地位已然稳固,大明与建奴的军事格局,已然进入新的篇章。
朝廷对漠南的军事打击,不仅断了建奴的左膀右臂,还为建奴带去了极重的后勤压力。
又新得一万五千余匹战马,这离崇祯组建大规模骑兵,又向前迈进了极大的一步。
崇祯考虑奴酋短期内不大可能,再对大明腹地发起进攻,是时候收拾国内了。
崇祯翻开一份新折子,是河南巡抚急递的折子,上面内容让崇祯颇感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