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春闱开场
秋高气爽,天色未明,贡院街已是人声鼎沸,灯火如龙。
三年一度的秋闱大比,就在今日拉开帷幕。无数士子的命运,将在这座庄严而森严的贡院之内,经历三日煎熬,得以裁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紧张、期盼、焦虑与神圣的复杂气息,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沈墨轩站在距离贡院正门约百步之外的一处屋檐阴影下,默然凝视着眼前这幅宏大而喧嚣的图景。他一身寻常青衫,毫不起眼,如同汇入江海的一滴水,无人留意。
在他的视线中,赴考的士子们如同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贡院门口汇聚。有的锦衣华服,前呼后拥;有的布衣素衫,形单影只;有的面色从容,步履沉稳;有的则脸色苍白,手指因紧张而不自觉地颤抖。
而在这纷乱的人潮中,一片奇特的“有序”区域,引起了沈墨轩,也引起了周围不少人的注意。
那便是使用“墨轩阁”产品的考生们。
他们手中的考篮结构统一,虽不华丽,却显得格外规整。在等待巡检入场时,他们不像其他许多考生那样需要反复检查、调整篮内杂乱堆放的物品,而是显得从容许多。笔墨砚台在各安其位的卡槽内安稳不动,食物区与文具区严格分离,油灯稳稳地放置在专属的凹槽内。
当巡检官严厉的目光扫过,要求打开考篮查验时,这些考生往往能最快速度、最大角度地敞开考篮,内部结构一目了然,巡检官几乎无需过多翻捡,目光一扫,确认无夹带,便能挥手放行,效率明显高于检查那些内部杂乱无章的传统考篮。
“看那边,是用了‘墨轩阁’考篮的……”
“果然齐整,查验都快些。”
“早知我也去租一套了,你看我这儿乱的……”
隐隐的议论声传入沈墨轩耳中,带着羡慕,也有几分后悔。他的产品,在这决定无数人命运的考场之外,第一次以一种直观而有力的方式,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并非奇巧,而是真正的便利与高效。
看着那些因自己的产品而稍显从容的学子依次通过查验,走入那扇决定命运的朱漆大门,沈墨轩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欣慰。他凭借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创造出的东西,确实帮助到了一些人,缓解了他们临考前的部分焦虑与忙乱。这与他“便民利举”的初衷相符。
有感慨。曾几何时,他也曾寒窗苦读,也曾怀揣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若非家仇变故,他或许也会是这万千士子中的一员,怀着忐忑与憧憬,踏入这贡院之门。如今,功名之路已与他无缘,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服务的提供者,站在命运的彼岸,看着他人去搏杀。
更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陈砚舟的警告言犹在耳,慕容惊鸿的暗示萦绕心头。这庄严的科举之下,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暗流?他这小小的“墨轩阁”,又会与这些暗流产生怎样的交集?
晨钟敲响,浑厚悠扬,传遍四方。
“考生入场——!”
伴随着官吏拖长了调子的唱鸣声,贡院大门在沉重的吱呀声中缓缓洞开,如同巨兽张开了口。士子们如同决堤的洪水,开始有序而迅疾地通过门口严格的搜检,涌入那象征着机遇与挑战的森严院落。
沈墨轩静静地站着,看着人流渐稀,最终,贡院那两扇朱红大门在身后轰然关闭,将内外隔绝成两个世界。门外,是翘首以盼的家人仆从,是渐渐散去的喧嚣;门内,是数千士子为期三日的笔战,是决定命运的无声厮杀。
他深吸了一口微凉的空气,转身准备离开。商业上的成功,在此刻似乎变得有些虚无。他帮助了别人去追逐梦想,而自己的复仇之路,却依旧漫长而凶险。
然而,命运的戏剧性,总是在不经意间展现。
科举第一日,在漫长的答卷中平静度过。
第二日,夜。
贡院之内,数千间号舍如同蜂巢,密密麻麻。每间号舍仅容一人转身,此时皆已点亮灯火,远远望去,繁星点点,与夜空中的星辰交相辉映。学子们正在挑灯夜战,进行第二场的考试。空气中弥漫着墨香、汗味,以及一种极致的专注与压抑。
忽然,靠近西北角的一片区域,响起了一阵短促的惊呼和骚动!
“走水了!走水了!”
“快!快灭火!”
只见一间号舍内,猛地窜起一簇火苗,并迅速引燃了桌案上的试卷和杂物!浓烟顿时弥漫开来!
原来是那名考生使用的蜡烛质量低劣,烛泪横流,引燃了垫在下面的草纸,加之夜间困倦,一时不察,竟酿成小火灾!
虽然巡场的兵丁和官吏反应迅速,立刻提着水桶、沙土冲上前去,很快将火扑灭,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依旧在寂静的夜晚考场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和骚动。附近的考生纷纷惊慌张望,心神不宁,答题的节奏被打乱,更有那胆小的,已是面色如土,握笔的手都在颤抖。
骚动平息后,考官严厉训斥,重申考场纪律,但那一小片区域的紧张气氛,却久久未能散去。
而与这片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使用了“墨轩阁”提供的特制小油灯的考生,则大多安然无恙。
他们的油灯灯体稳定,灯罩透明,灯芯经过处理,燃烧充分且稳定,几乎没有烟尘,更不可能像劣质蜡烛那样轻易引发火灾。在刚才的骚动中,他们只是短暂地受到影响,很快便能重新稳定心神,继续专注于面前的试卷。
这一对比,太过鲜明!
事发之时,便有巡场官员和兵丁注意到了这点。事后,消息更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考生之间,乃至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吏中传开。
“听说了吗?刚才着火那边,是因为用了劣蜡!”
“幸好我租了‘墨轩阁’的油灯,光亮稳,也没怪味。”
“是啊,刚才吓我一跳,还好灯没事,不然卷子烧了可就全完了!”
“那‘墨轩阁’的东西,贵是贵点,但关键时刻真顶用啊!”
赞誉之声,第一次如此集中、如此真切地与“安全”、“可靠”联系在一起,而不再仅仅是“便利”。
当第三日考试结束,贡院大门再次开启,疲惫不堪却神色各异的士子们鱼贯而出时,关于“贡院小火,墨轩阁油灯显威”的故事,已然随着这些归来的学子,迅速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
沈墨轩尚未回到“墨轩阁”,便已在路上听到了各种版本的议论。人们添油加醋地描述着那场虚惊,并将使用了“墨轩阁”产品而安然无恙的考生,描绘成了“有先见之明”的幸运儿。
他站在熙攘的街头,看着那些经历了一场人生大考、议论纷纷的士子,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反而升起一股寒意。
一次偶然的产品优势展现,却是在一场考场意外中得以凸显。
这仿佛是一个隐喻。
在这座帝都,在这看似秩序井然的表象之下,危险与意外无处不在。而想要活下去,想要走下去,就必须拥有足够应对风险的能力与……运气。
他的“墨轩阁”,似乎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只是这一次,带来的不仅是名声,或许还有更多审视,以及……隐藏在暗处的、因这名声而起的新的嫉恨与危险。
科场之火已熄,但他前方的路,似乎正被更多的迷雾与潜在的烈焰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