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神州大军在这片狂暴的风雨泥沼之中,以一场冷酷而完美的伏击,彻底终结了弁韩残部的逃亡之路,自身则在这恶劣天候的掩护下,损失微乎其微。
当强大的弁韩被征服之后,马韩和辰韩的各部酋长们终于意识到了抵抗的无望。
他们纷纷放下武器,带着沉重的心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踏上了前往神州大营的路途。
在那里,他们匍匐在地,以最谦卑的姿态请求宽恕,希望得到胜利者的宽恕和接纳。
赵云,作为胜利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仁慈。他并没有选择血腥的屠戮来巩固胜利,而是采取了更为明智和长远的策略。
他与军师李儒商量后,决定在三韩地区设立都护府,派遣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前往治理。
这些官员不仅负责维护当地的秩序,还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任。
赵云一面上奏帝国,一面实施。
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三韩地区正式纳入了神州的版图,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进一步巩固对三韩地区的控制,赵云下令征调当地的青壮年男子,将他们编入辅兵队伍。
这些青壮年在经过严格的训练后,不仅能够协助正规军维护治安,还能在必要时成为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
此举不仅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使得三韩的年轻一代与神州的联系更加紧密。
要想让三韩地区真正稳定下来,还需要赢得当地贵族的支持。于是,赵云亲自策划了一系列的联姻活动,让三韩贵族之女与神州的贵族或功臣结为连理。
其中,马云鹭作为赵云的得力助手,亲自接见了这些贵族之女,通过细致入微的关怀和诚挚的交流,赢得了她们的信任和尊敬。
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有效地安抚了三韩的贵族阶层,使得他们逐渐接受了新的统治秩序。
通过这些措施,三韩地区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出,实现了和平与繁荣。三韩的彻底归顺,不仅为神州带来了新的领土和资源,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未来。
天启帝王韧在收到赵云的战报之后,心情大好,他深知赵云的英勇和智谋,对东征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表彰赵云及其东征将士的功绩,天启帝王韧决定给予他们丰厚的嘉奖。
他首先命令刘机传书,对赵云治理三韩的方案表示认可,但他的决定并非如赵云所建议的设立都护府,而是更进一步,直接将三韩地区命名为东州,并且决定派出帝国的官员前往东州,以加强中央对这一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管理。
此次东州派遣的官员队伍中,带队的将领是李进,他原本是敌对势力的一员,但在天启帝王韧招揽之下,他归顺了王韧,并且在帝国军事学院担任了武术总教头的要职。
李进虽然在学院中教授武艺,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渴望能够亲自上战场,体验真正的厮杀。因此,他主动向天启帝王韧请缨,希望能够前往辽东,支援赵云,参加接下来的战斗。
李进带领着三万精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东州。随行的还有几位自愿跟随他来战场历练的学生,他们分别是张虎、邓艾、姜维和张苞。
这些年轻人都是武术和军事方面的佼佼者,他们渴望在实战中磨炼自己,以期未来能够成为帝国的栋梁之材。
随军的副将高强和龚都,都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他们将协助李进管理军队,并在战场上指挥作战。
杨修,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则被任命为参议军机,负责为李进提供战略上的建议和决策支持。
在东州的行政管理方面,天启帝王韧任命了何柔的得意弟子肖冰,字玉清,为东州的第一任刺史。
肖冰以其卓越的文治才能和对帝国的忠诚而闻名,他的任命无疑将为东州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梅成被任命为州校尉,负责东州的防务工作,确保这一新征服地区的安全。
而王重则被派往东州,负责筹建帝国谛听处东州事务司,这一机构将负责收集情报、监控地方动态,确保中央对东州的全面掌控。
通过这些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天启帝王韧展现了他对东州未来的深思熟虑和雄心壮志。
赵云处理完三韩事宜,时间也来到了天启四年的冬天。帝国派出的官员还未到,但他却不想再等待下去,要继续东征了。
夜幕降临,帅帐内炭火噼啪。
李儒展开舆图,沉声道:“高句丽已成孤军,待开春后,可一战而定。”
赵云凝视跳动的火焰,缓缓道:“不,渊盖苏文不会坐以待毙。”
果然,翌日探马来报:“高句丽联合靺鞨、扶余残部,集结八万大军,准备开春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