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连续一个月的晴热天气,把王家村的土地烤得发裂,就连后山的树林也少了往日的葱郁,树叶蔫蔫地打着卷。守泉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神泉查看水位——这是他作为“小小守护者联盟”队长的职责。
这天傍晚,他扛着特制的水位监测仪来到神泉洞口,夕阳的余晖透过洞口的缝隙洒在泉面上,映出一层淡淡的金光。他小心翼翼地将监测仪的探头放入水中,屏幕上的数字一跳,最终定格在“60%”的位置。守泉的心猛地一沉,他揉了揉眼睛,再次确认——没错,神泉的水量已经不足日常的六成,水位线比上个月下降了整整10厘米,泉边原本常年湿润的岩石,如今也泛着白花花的碱渍。
“糟了,再这样下去,神泉可能会干涸的。”守泉喃喃自语,手心冒出了冷汗。他太清楚神泉的重要性了,这里的泉水不仅是中和赤骨毒的关键,更是王家村生态的命脉。一旦泉水枯竭,万一残留的毒素再次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刻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监测数据、气温、风向等信息,又用手机拍下水位线的标记。回到家,他趴在书桌上,连夜整理出一份“神泉节水建议”,从减少泉边用水、雨水收集到生态保水,一条条写得条理清晰。第二天一早,他就拿着检议单找到了父亲陈默。
第二幕
村民大会在村广场上召开,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村民们的热情。守泉站在临时搭起的土台上,手里举着建议单,声音清脆却坚定:“大家都知道,神泉是我们王家村的根,现在它的水位越来越低了。我建议,以后大家尽量用洗菜水浇花、洗衣服去村外的水井,还可以在泉边种上耐旱的薄荷艾,既能保水,又能延续祭泉礼的传统。”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响应。王婶第一个站起来:“守泉说得对!我家以后再也不在泉边洗衣服了,这就把洗衣机搬到村外去。”老周也拄着拐杖走上前,拍了拍守泉的肩膀:“当年神泉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现在该我们报答它了。明天我就带着大家去泉边种薄荷艾。”
接下来的几天,王家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节水行动。村民们自发组成“节水监督队”,轮流在泉边巡查;家家户户都备起了储水桶,收集雨水用来浇地;孩子们则跟着守泉,在泉周边的空地上种下了一片又一片薄荷艾,嫩绿的小苗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为干涸的土地增添了一抹生机。
守泉每天都会去查看薄荷艾的生长情况,看着小苗一天天长大,他心里的石头也渐渐落了一半。他知道,只要全村人齐心协力,一定能守住神泉。
第三幕
光靠节水还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给神泉补水。陈默作为专业的环保工程师,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设计出了一套“生态补水方案”——从东河沟引入经过过滤的河水,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神泉,既不会破坏神泉的生态环境,又能有效补充水量。
方案确定后,村民们主动帮忙铺设管道,有的挖沟,有的运材料,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守泉则承担起了监测水位的重任,每天早中晚各去一次神泉,仔细记录下水位的变化。
“第3天,水位上升了1厘米!”“第7天,上升了3厘米!”“第15天,水位恢复正常了!”守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数据,每一个数字的增长,都让他欣喜不已。
当神泉的泉水再次满溢,顺着泉眼缓缓流淌时,全村人都欢呼起来。守泉在泉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用毛笔写着:“珍惜每一滴水,守护每一份善意。”阳光洒在木牌上,与泉水中的波光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关于守护与感恩的故事。
老周看着满溢的泉水,笑着对守泉说:“这孩子,真是继承了你祖父和你妈妈的责任感。有你在,神泉以后就安全了。”守泉望着汩汩流淌的泉水,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像祖父和母亲一样,勇敢、坚毅,守好这一方根脉!
(第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