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北京国家博物馆的东夷文化特展展厅内,人流如织,柔和的灯光透过展柜,将一件件古老的文物映照得愈发厚重。林砚牵着林守泉的手,穿梭在人群中,指尖划过玻璃柜上的文字介绍,目光里满是期待。这是守泉第一次来北京,更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与王家村古墓息息相关的东夷文化遗存。
“妈妈,你看!”守泉突然停下脚步,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伸手指向前方的展柜。林砚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件青绿色的玉钺静静陈列在中央,刃部虽有岁月的磨损,却依旧透着古朴的光泽。展柜的标签上清晰地写着:“东夷莒氏玉钺,1962年山东莒县采集,捐赠者:林培之”。
守泉踮起脚尖,鼻尖几乎贴在玻璃上,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伸出小手,隔着玻璃轻轻描摹着玉钺的轮廓,仿佛能感受到祖父当年触摸它时的温度。“这是祖父当年上交的文物,是他留给国家的礼物。”守泉的声音有些哽咽,“原来在守护古墓之前,他就已经在为东夷文化的传承做事了。”
林砚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眶也有些湿润。她想起祖父笔记里的记载,1962年考古队出发前,他曾说“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信使,要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如今,这句话终于在眼前变成了现实。阳光穿过展厅的穹顶,落在玉钺上,也落在守泉年轻的脸庞上,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连接起三代人的守护初心。
第二幕
北京某大学的考古系办公室里,书架上摆满了泛黄的古籍和考古报告,阳光透过窗户,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教授戴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见到林砚和守泉进来,立刻热情地起身迎接。
“守泉,来,看看这张老照片。”李教授翻开相册,指着一张黑白照片笑道。照片里,年轻的林培之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块刻有东夷符号的陶片,正在给台下的学生讲解,台下的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其中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姑娘,正是年轻时的李教授。
“你祖父当年是我们系最受欢迎的老师,他总说‘考古不是挖宝,是听古人说故事’。”李教授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有一次,他带我们去野外考察,挖到一块破碎的陶碗,别人都觉得没用,他却蹲在地上拼了一下午,最后告诉我们,这碗底的刻符,记录着古人的祭祀习俗——他对文物的敬畏,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守泉认真地听着,手里紧紧攥着祖父的笔记本复制品。他忽然明白,祖父的守护不仅是用生命堵住毒源,更是用知识传递文化的力量。“李奶奶,我现在也在听古人说故事,也在守护他们留下的家园。”守泉抬起头,眼神坚定,“我会像祖父一样,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李教授欣慰地点点头,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好孩子,你祖父的精神,终于有了传承。”
第三幕
国家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区内,坐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守泉站在临时搭建的演讲台上,手心微微出汗,但看到台下母亲鼓励的目光,又想起祖父的故事,紧张感渐渐消散。他深吸一口气,举起手里的笔记本复制品,开始了自己的分享。
“大家好,我叫林守泉,来自山东莒县的王家村。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守护’的故事。”守泉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我的祖父是一名考古学家,六十多年前,他为了阻止古墓里的毒素扩散,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我们的村子。后来,我的妈妈接过了他的接力棒,而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小小的守护者。”
他结合笔记本里的内容,生动地讲述了赤骨毒的由来、神泉的解毒原理,还有自己参与清理毒骨碎片、复原祭泉礼的经历。“很多人觉得考古很遥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这些古老的文物和故事,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藏,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手提问:“守泉哥哥,我们也能当守护者吗?”守泉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我们心怀敬畏,热爱历史,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守护者。”话音刚落,台下的小朋友们纷纷举起手,高喊着“我要当守护者”,清脆的声音在教育区内久久回荡。
林砚站在人群中,看着儿子自信的身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祖父未完成的心愿,正在以一种更美好的方式延续;而王家村的守护故事,也将托付在这些年轻人的心中。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