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王家村中学的历史课上,老师将“家乡文化实践作业”的任务单分发下去,12岁的林守泉盯着“文物守护”这个主题,眼睛瞬间亮了。放学铃声一响,他就背着书包直奔古墓保护棚,手里还攥着崭新的作业本。
保护棚里,张教授正戴着老花镜,仔细记录液氮封存毒骨的状态。守泉轻手轻脚地走过去,规规矩矩地站在一旁:“张爷爷,我能跟着您记录吗?我的实践作业就是观察古墓文物守护。”张教授放下手中的笔,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备用放大镜递给她:“当然可以,不过考古记录要细致,一个数据都不能错。”
守泉接过放大镜,学着张教授的样子,蹲在封存毒骨的液氮罐旁,一笔一划地在作业本上记录:“3月15日,液氮罐压力正常,毒骨表面无绿霉渗出,周边空气毒素含量0.00mg\/kg……”他时不时抬头问张教授:“祖父当年是不是也用这样的本子记笔记?”张教授摩挲着手里的旧记录册:“你祖父当年的条件可比现在苦多了,只有一支钢笔和粗糙的稿纸,但他的记录比谁都认真。”守泉听着,握紧了手里的放大镜,笔尖在纸上写得更用力了。
第二幕
周末,守泉在母亲林砚的书房整理旧物,一个积着薄尘的旧木箱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箱子,里面全是祖父林培之的遗物,其中一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吸引了他——最后一页只写了半段话,字迹潦草却依稀可辨:“莒氏有‘祭泉礼’,每年春分用薄荷艾泡水洒神泉,可固解毒之力。”
守泉立刻拿着笔记本跑到老周的诊所,老周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一拍大腿:“可不是嘛!村里的老人都念叨过,说春分祭泉能保住神泉的解毒功效,只是这几十年忙着处理毒骨的事,早就没人记得具体怎么弄了。”守泉看着笔记本上的字迹,心里冒出一个念头:“我来复原祭泉礼!”
接下来的几天,守泉四处打听薄荷艾的生长地点,放学后就带着镰刀去后山采摘;他还翻遍了家里的东夷文化资料,对照着刻符手册,一笔一划地写起了祭文,把“守护”“安宁”这些心愿,都融进了古朴的符号和汉字里。
第三幕
春分这天,天刚蒙蒙亮,守泉就带着提前约好的同学和村民,来到了后山神泉边。他将采摘好的薄荷艾放进大铁桶,倒入神泉水浸泡片刻,然后用木勺舀起带着清香的水,率先洒向泉边的石头:“祭泉礼,开始!”
同学们排成一队,轮流接过木勺,认真地重复着洒水的动作;村民们站在一旁,有的跟着轻声念起守泉写的祭文,有的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久违的场景。守泉站在神泉中央的石头上,展开写满祭文的宣纸,大声念道:“岁至春分,万物复苏;以艾为礼,敬献神泉;守护家园,延续善意!”
林砚悄悄站在人群后面,手里举着相机,按下快门——镜头里,儿子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神情庄重而认真,像极了当年在泉边记录的祖父。她把照片打印出来,小心翼翼地贴在祖父的档案册里,旁边正是1962年林培之在泉边留下的老照片。两张照片跨越六十载,却同样定格了“守护”的模样,在春日的阳光下,静静诉说着王家村代代相传的约定。
(第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