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窗棂洒进房间,苏锦正在桌前练字,一笔一划写得专注。
“苏姑娘!朝廷来人了!”
陆在行又是风风火火地冲进来,苏锦手一抖,毛笔在纸上留下一个大墨点。
“哎呀!”她看着被毁掉的字,小嘴一撅,“我这字练了半天呢!”
“对不起对不起!”陆在行连忙道歉,“但是真的很重要!朝廷来人了!”
萧廷听到动静也赶了过来,“朝廷来人?什么人?”
“户部的官员!”陆在行急切地说,“说是要调查券制的情况!”
苏锦眨眨眼睛,“户部?他们来干什么?”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陆在行担心地说。
---
“调查券制?”苏锦托着下巴想了想,“看来朝廷对我们的券制有想法了。”
萧廷神色严肃,“这是政治信号,我们要小心应对。”
“议政?”刘德二在一旁挠头,“是议价的意思吗?”
苏锦噗嗤一声笑了,“不是议价,是议论政事!就是朝廷要讨论我们的券制了!”
“哦!”刘德二恍然大悟,“就是开会讨论!”
“对对对!”苏锦用力点头,“就像村里开会讨论种什么庄稼一样!”
萧廷看着苏锦轻松的样子,忍不住提醒,“这可比种庄稼复杂多了。”
“我知道呀!”苏锦吐吐舌头,“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
“那我们怎么办?”萧廷问道。
苏锦在房间里转了两圈,突然停下来,“我们要准备好应对!”
“怎么应对?”
“就像做菜一样!”苏锦比划着解释,“要调好味道,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
萧廷被她的比喻逗笑了,“做菜?”
“政治就像做菜,要懂得调味!”苏锦认真地说,“太激进会被打压,太保守会被忽视!”
“这个比喻很形象。”萧廷赞道,“就是要找到平衡点。”
“对!”苏锦兴奋地拍手,“就是要找到最合适的味道!让朝廷觉得我们既有用又听话!”
刘德二听得一知半解,但还是兴奋地说:“这叫恰到好处!”
“对对对!”苏锦开心地说,“德二说得对!”
---
“具体怎么调味?”陆在行好奇地问。
“首先,我们要表现得很配合!”苏锦掰着手指说,“让他们觉得我们很听话!”
“然后呢?”
“然后,我们要展示券制的好处!”苏锦眼睛发亮,“让他们看到价值!”
“这样会不会太被动?”陆在行担心。
“不被动!”苏锦摆摆手,“我们还要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萧廷疑惑。
“提建议!”苏锦蹦蹦跳跳地说,“建议朝廷规范券制!”
萧廷有些担心,“主动要求监管?这样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不是找麻烦!”苏锦眨眨眼睛,“是争取合法地位!就像商户要营业执照一样!”
“这个想法很聪明。”萧廷点头赞道,“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
“嘿嘿!”苏锦得意地说,“我昨天想了一晚上呢!”
---
“那户部的人什么时候到?”萧廷问道。
苏锦看了看天色,“应该快到了。”
“那我们赶紧准备!”萧廷说道。
“我去整理账目!”陆在行也要帮忙。
“我去准备茶水!”刘德二也要行动。
“等等!”苏锦叫住他们,“我们要统一口径!”
“什么口径?”大家好奇地问。
“我们要强调券制的三个好处!”苏锦认真地说,“便民、安全、高效!”
“好!”大家用力点头。
“还有,”苏锦补充道,“记住我们的态度:配合、开放、愿意接受监管!”
---
很快,户部的官员就到了。
为首的是一个中年官员,看起来很严肃,身后跟着几个随从。
“在下户部员外郎王大人。”他客气但威严地说,“奉命调查券制情况。”
“王大人辛苦了!”苏锦连忙行礼,小脸上满是真诚,“请里面坐!”
“苏姑娘客气了。”王大人点头,目光在房间里扫视,“听说你们这里有新的金融制度?”
“是的!”苏锦兴奋地说,“我们发明了券制,很受百姓欢迎!”
“哦?”王大人感兴趣了,“能详细说说吗?”
“当然可以!”苏锦高兴得跳起来,“我给您详细介绍!”
萧廷在一旁看着苏锦兴奋的样子,心中既是赞叹又是担心。
---
苏锦跑回房间,拿出精美的券样,“王大人您看,这就是我们的券。”
王大人接过券仔细看了看,“这个制作很精美。”
“对!”苏锦用力点头,“我们用了最好的纸张和防伪技术!”
“防伪技术?”王大人疑惑。
“就是防止别人伪造!”苏锦在纸上画着,“您看这个水印,还有这个特殊印章!”
“这个想法很好。”王大人赞道,“很有创新性。”
“而且,”苏锦继续说,“我们还建立了完整的兑换体系!”
“什么兑换体系?”
“就是可以随时把券换成银子!”苏锦解释道,“非常方便!”
刘德二在旁边兴奋地补充,“就像换钱一样简单!”
“对对对!”苏锦开心地拍手,“就是这个意思!”
---
“那这个券制有什么好处?”王大人问道。
“好处可多了!”苏锦兴奋地说,“第一,便民!”
“怎么便民?”
“以前出门要带很多银子,很重也不安全,”苏锦比划着,“现在只要带券就行了,轻便又安全!”
“第二,安全!”苏锦继续说,“券有防伪技术,不容易被伪造!而且丢了也可以挂失!”
“第三,高效!”她最后说,“交易速度快,不用数银子,一张券就搞定!”
“这些好处确实很明显。”王大人点头,“看来确实方便了百姓。”
“嘿嘿!”苏锦得意地说,“所以百姓都很喜欢!现在我们这里的商户基本都在用券制!”
---
“但是,”王大人话锋一转,“朝廷担心这种券制会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
苏锦心中一紧,但表面还是笑着,“王大人说得对,这确实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你有什么想法?”王大人问道。
“我们愿意接受朝廷的监管!”苏锦坚定地说,“甚至主动要求监管!”
“主动要求?”王大人惊讶,“为什么?”
“因为我们希望券制能够规范发展!”苏锦认真地说,“有了朝廷的监管,百姓会更放心!”
“而且,”苏锦继续说,“我们可以向朝廷缴税,为国家财政做贡献!”
王大人看着苏锦真诚的表情,点头赞道,“这个想法很好。”
---
“具体怎么监管?”王大人问道。
苏锦拿出一张纸,“我们已经想好了几个方案。”
“第一,定期向朝廷报告券的发行情况!”苏锦掰着手指说。
“第二,接受朝廷的财务审计!”
“第三,按照朝廷的规定缴纳税收!”
“第四,重大决策要向朝廷报备!”
“你们想得很周到。”王大人满意地点头,“看来你们是真心想要规范发展。”
“嘿嘿!”苏锦开心地说,“我们就是希望能够合法合规地发展!”
萧廷在一旁看着苏锦认真的样子,心中满是赞叹。她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智慧。
---
“那你们对朝廷有什么要求吗?”王大人问道。
苏锦歪着小脑袋想了想,“我们希望朝廷能够给券制一个合法的地位。”
“什么意思?”
“就是承认券制的合法性,”苏锦解释道,“这样百姓用起来会更放心!”
“而且,”苏锦继续说,“我们希望能够扩大到其他地方!”
“扩大?”王大人疑惑。
“对!”苏锦用力点头,“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券制的便利!当然,一切都要在朝廷的监管下进行!”
“这个想法很好,但需要慎重考虑。”王大人说道。
“我们理解!”苏锦连忙说,“一切都听朝廷的安排!”
---
王大人又问了很多问题,苏锦都一一回答,态度诚恳,回答详细。
“苏姑娘,”王大人最后说,“你们的券制确实很有创新性。”
“谢谢王大人夸奖!”苏锦高兴得跳起来。
“不过,”王大人继续说,“朝廷内部对此还有不同意见。”
“什么意见?”苏锦好奇地问。
“有人支持,认为这是金融创新,”王大人解释道,“但也有人反对,担心会冲击现有的货币体系。”
“那怎么办?”苏锦担心地问。
“需要进一步讨论。”王大人说道,“我会如实向朝廷汇报你们的情况和态度。”
“谢谢王大人!”苏锦感激地说,“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证明券制的价值!”
---
送走王大人后,苏锦和萧廷在院子里讨论这次会面。
夕阳西下,给院子染上了一层金色。
“感觉怎么样?”萧廷问道。
“还不错!”苏锦兴奋地说,“王大人对我们的态度还算友好!”
“是的,他问的问题都很专业,而且没有恶意。”萧廷分析道。
“而且我们的回答也很好!”苏锦得意地说,“特别是主动要求监管这一点!”
“这确实很聪明。”萧廷赞道,“化被动为主动。”
“嘿嘿!”苏锦开心地说,“这叫以退为进!”
---
“但是朝廷内部有分歧,这可能是个问题。”萧廷担心道。
“有分歧是正常的,”苏锦想了想说,“新事物总会有争议。”
“那我们怎么办?”
“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苏锦坚定地说,“用事实证明券制的价值!”
“而且,”苏锦继续说,“我们要准备更多的材料,证明券制的好处!”
“什么材料?”萧廷问道。
“比如使用券制后,交易效率提高了多少,”苏锦掰着手指,“商业活动增加了多少,税收增加了多少!”
“这些数据确实很有说服力。”萧廷赞道。
“对!”苏锦用力点头,“数据最有说服力!”
---
“对了,”苏锦想起什么,“我们要不要主动联系支持我们的官员?”
“怎么联系?”萧廷问道。
“可以请他们来实地考察!”苏锦兴奋地说,“让他们亲眼看看券制的效果!”
“这个想法很好!”萧廷赞道,“眼见为实。”
“而且,”苏锦继续说,“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商户来作证!”
“作证什么?”
“证明券制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便利!”苏锦认真地说,“这样更有说服力!”
萧廷看着苏锦认真的样子,心中满是赞叹,“你想得真周到。”
“嘿嘿!”苏锦得意地说,“这叫全方位准备!”
---
接下来几天,苏锦忙着准备各种材料。
她整理了券制实施以来的所有数据,包括发行量、兑换量、交易量等。
她还收集了商户和百姓的反馈意见,大部分都是正面的。
“萧廷哥哥,你看这些数据!”她兴奋地说,“券制实施后,我们这里的商业活动增加了三成!”
“确实很明显。”萧廷看着数据说道。
“而且税收也增加了两成!”苏锦继续说,“这对朝廷来说是好事!”
“这些数据很有说服力。”萧廷赞道。
“嘿嘿!”苏锦开心地说,“我就知道券制是好东西!”
---
正在这时,陆在行又跑来报告。
“苏姑娘,又有朝廷的人来了!”他兴奋地说。
“又来人?”苏锦惊讶,“是谁?”
“这次来的是礼部的官员!”陆在行说道,“说是要了解券制的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苏锦眨眨眼睛,“券制还有文化影响?”
“可能是想了解券制对社会的整体影响。”萧廷分析道。
“那我们赶紧准备!”苏锦兴奋地说,“这次要从文化角度来介绍!”
“怎么从文化角度介绍?”刘德二好奇地问。
“比如券制促进了商业文化的发展,”苏锦想了想说,“让更多人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来!”
“这个角度很好!”萧廷赞道。
---
礼部的官员很快就到了。
这次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官员,看起来很有学问,举止文雅。
“在下礼部主事李大人。”他文雅地说,“听说这里有很有趣的金融创新?”
“李大人好!”苏锦连忙行礼,“欢迎您来指导!”
“不敢当,不敢当。”李大人客气地说,“我是来学习的。”
“那我给您详细介绍!”苏锦兴奋地说。
这次,苏锦从文化角度介绍券制。
“李大人,券制不仅仅是金融工具,”她认真地说,“更是文化载体!”
“怎么说?”李大人感兴趣了。
---
“您看这券上的图案,”苏锦指着券说,“我们用了传统的吉祥图案,体现了文化传承!”
“确实很精美。”李大人赞道,“这些图案很有寓意。”
“而且,券制促进了商业文化的发展,”苏锦继续说,“让更多人了解商业知识!”
“比如?”
“比如现在很多百姓都知道什么是信用,什么是契约,”苏锦兴奋地说,“这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商业素养!”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李大人点头,“确实是文化层面的影响。”
“而且,”苏锦继续说,“券制还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怎么促进的?”
“因为券可以在不同地方使用,所以商人更愿意到外地做生意,”苏锦解释道,“这样就促进了文化交流!”
“这个分析很深刻。”李大人赞道。
---
李大人又问了很多问题,苏锦都从文化角度回答,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见解。
“苏姑娘,”李大人最后说,“你对券制的理解很深刻。”
“谢谢李大人夸奖!”苏锦高兴得跳起来。
“我会向朝廷如实汇报。”李大人说道,“券制确实有很大的价值。”
“谢谢李大人!”苏锦感激地说。
送走李大人后,苏锦更加兴奋了。
“萧廷哥哥,我觉得朝廷对我们的态度在改变!”她说道。
“是的,从调查到了解,态度确实在转变。”萧廷分析道。
“我们的策略成功了!”苏锦开心地说,“现在就等朝廷的最终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