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的视频电话像一针强心剂,让濒临绝望的团队重新燃起斗志。但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他从昆仑山带回来的雪线苔母株仅有三株,且极度脆弱,常规培育方法全部失效。
\"温差必须保持在零下5度到3度之间,紫外线照射每天不能超过两小时。\"李秀云盯着培养箱数据,眉头紧锁,\"这条件太苛刻,根本无法量产。\"
更糟的是,最新疫情数据显示,病毒在南非出现致命变异,原有抗体有效率骤降至30%。世界卫生组织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屏幕上各国代表脸色凝重。
\"必须一周内拿出新方案!\"防疫总指挥在视频会议中敲桌子,\"否则只能启动最严格的封锁措施!\"
压力如山袭来。实验室里,张小石团队尝试了上百种培育方法,雪线苔却不断枯萎。第五天凌晨,最后一株母株开始发黑,团队陷入绝望。
\"也许...需要自然环境。\"张小石突然想起什么,翻出弟弟发来的照片——雪线苔生长在冰川裂缝中,周围有特殊的矿物反光。
他立即带人赶往地质研究所,检测发现苔藓周围的岩石含有稀有晶体,能反射特定频段的宇宙射线。这个发现让团队眼前一亮!
\"用人工晶体模拟自然环境!\"张小石连夜设计出\"宇宙射线折射培育系统\"。当第一株新芽在模拟冰川环境中冒出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但量产难题依然无解。关键时刻,张承志从藏医那里获得启发:\"藏药经书记载,圣山苔藓需用月光雪水浇灌。\"他冒险在海拔5000米的营地建立临时培育点,靠太阳能板维持低温环境。
\"哥,我这里一天只能产10克提取液。\"视频里,张承志的嘴唇冻得发紫,\"但藏医说,真正的药引不在量,在质。\"
这句话点醒了张小石。他重新分析数据,发现雪线苔的有效成分具有\"指数级催化效应\"——只要纯度足够,极微量就能激活大批抗体生产!
技术突破的消息传开,全球媒体蜂拥而至。但张大山却下令封锁实验室:\"树大招风,暗处的眼睛太多了。\"
果然,第二天就发生险情:一辆可疑货车试图冲击厂区,车上搜出爆破装置。审讯发现,幕后指使竟是某国际药企的竞争对手。
\"他们怕的不是新药,\"国安部门负责人告知,\"是怕我们打破专利垄断体系。\"
最紧张的关头,张承志带着第一批高原培育的雪线苔样本返回。兄弟俩在实验室汇合时,弟弟的登山服上还结着冰碴。
\"值得吗?\"张小石看着弟弟冻伤的手指,声音哽咽。
张承志举起培养皿,里面的苔藓在灯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你看,它像不像太爷爷药圃里的那株'翡翠兰'?\"
新抗体以\"昆仑\"命名投入生产时,张家三代人站在老宅院中。张大山挖出一坛埋了二十年的药酒,斟满三碗。
\"这杯敬天地。\"他洒向药圃,泥土瞬间泛起生机。
首批\"昆仑抗体\"空运至非洲疫区当天,张承志再次踏上征程。这次的目标是喜马拉雅山脉——藏经记载,那里可能存在更古老的雪线苔变种。
飞机舷窗外,云海翻涌。张小石收到弟弟的短信:\"哥,如果回不来,把我那份抗体留给最需要的人。\"
实验室里,新培育的雪线苔在模拟月光下静静生长。张大山抚过叶片,轻声对长子说:\"该准备下一代接班了。\"
夜色中,靠山屯的灯火像永不熄灭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