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了国际巨头的疯狂反扑,大山药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进。但船越大,水越深,暗礁也越多。
张承志在马来西亚的扩张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新建的加工厂因为文化差异,和当地员工摩擦不断。中方管理人员要求严格按流程操作,马方员工却习惯松散随意,为了一点小事就能闹到工会。一次因为加班费计算问题,差点引发全员罢工。
“爸,管理比种药难多了!”视频里,张承志抓着头皮诉苦,“哈菲兹博士也调解不了,他说这是‘东方效率’和‘热带节奏’的冲突。”
祸不单行。李秀云实验室在开发“地涌金莲”口服剂型时卡在了关键技术节点——药物生物利用度始终不达标。团队尝试了十几种方案,效果都不理想。更糟的是,核心研究员赵博士因过度劳累住院了,项目进度雪上加霜。
国内这边,王斌为开拓欧洲市场忙得焦头烂额。欧盟药品准入标准严苛到变态,一份申报材料重写了三遍还没通过。更气人的是,某国际认证机构突然提高工厂审计标准,周明带着人连夜整改,差点累瘫在车间。
“张总,老外这是变着法儿卡咱们啊!”王斌气得直拍桌子,“摆明了不想让中国药进去!”
压力最大的还是张大山。公司规模膨胀太快,管理跟不上,大企业病开始显现: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审批流程冗长,创新活力下降。有老员工私下抱怨:“现在办个事,盖章比干活还累!”
这天下午,张大山巡视新建的研发中心时,发现几个年轻研究员在偷偷用公司设备做私活。被抓包后,几人还振振有词:“张总,我们也是在创新啊!公司的项目太死板,限制发挥!”
张大山没发火,心里却咯噔一下。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和秀云在漏雨的工棚里,为一点实验数据欣喜若狂的场景。现在条件好了,怎么反而留不住人心了?
晚上,他独自爬上公司天台,望着远处靠山屯的灯火。手机响了,是李秀云发来的消息:“大山,赵博士确诊是心肌炎,需要静养。口服药项目,我想暂停一段时间。”
张大山心里一紧,回复道:“项目不急,人最重要。告诉大家,累了就休息,公司不靠拼命活着。”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启动“归零计划”。
第二天,他召集全体员工,宣布三项改革:
1. 扁平化管理:撤销两个中间管理层,成立项目制小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
2. 创新特区:划拨专项资金,允许员工用15%工作时间从事自主研发,成果公司与个人共享。
3. 全球轮岗:选派优秀员工赴海外基地交流,本土化培养国际化人才。
改革推行初期,阻力不小。有中层干部暗中抵制,有老员工不适应新流程。但随着首个自主研发项目成功转化,团队获得重奖后,所有人的积极性被点燃了。
更妙的是,张承志受“归零计划”启发,在马来西亚推行“跨文化融合小组”,让中马员工结对子,互相学习。没想到,中方严谨的流程加上马方灵活的创意,竟碰撞出新的工艺改进方案,效率不降反升。
李秀云实验室也迎来转机。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助理,利用“创新特区”时间,尝试了一种冷门技术路线,意外解决了口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难题!
看着实验室里重新燃起的热情,张大山感慨万千。企业做大后,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的明枪暗箭,而是内部的僵化和自满。
这次,他及时调转船头,避开了深水区的暗礁。但前方的航道上,还有更多未知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