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烫金的“合作邀约函”摆在桌上,像一枚精心包装的炸弹。发件方是“诺华集团”——全球制药巨头,旗下拥有数款年销售额百亿美元的“药王”。函件措辞谦和,盛赞大山药业的研发实力,提出希望就“地涌金莲”的全球商业化展开“深度战略合作”。
附件里的条款却暗藏杀机:诺华承诺支付天价首付款,并负责全球市场推广,但要求大山药业转让除中国区外的所有海外市场权益,并签订苛刻的业绩对赌协议——若销售额未达预期,大山药业需巨额赔偿,甚至可能失去专利控制权。
“这是要一口吞了咱们啊!”王斌看完条款,气得脸色发青,“说得比唱得好听,其实就是想用钱买断咱们的未来!”
李秀云忧心忡忡:“他们的全球渠道确实强大,如果合作,新药可能很快打开国际市场。但对赌条款太危险了,万一达不到……”
张大山沉默着用手指敲打桌面。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揣着借来的几千块钱,在靠山屯的坡地上种下第一株丹参苗时的情景。那时候,没人看得起这个泥腿子出身的农村娃。现在,世界顶级的药企主动找上门,要“合作”。
诱惑太大了。天价首付款足以让公司一夜暴富,诺华的渠道能省去十年开拓的艰辛。但代价呢?把命脉交到别人手里,赌一个虚无缥缈的销售额?
“爸,不能签!”视频里,张承志急得直拍桌子,“我在海外看得清楚,这些巨头吃人不吐骨头!他们看中的是咱们的专利,等拿到手,随时能把咱们踢出局!”
梁致远也从香港发来预警:他查到诺华近期与“奥丁资本”有过秘密接触,这次“合作”很可能是连环计的一环。
正在犹豫时,“中国创新药出海联盟”内部出现了分裂。几家规模较小的药企被诺华的开价打动,私下联系张大山,劝说接受合作。“张总,机会难得啊!靠咱们自己,哪辈子能打进欧美市场?”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张大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一天一夜,烟灰缸堆满了烟头。
第二天清晨,他推开窗户,看着朝阳下靠山屯的方向,心里突然透亮了。他想起老支书当年的话:“大山,做人做事,得脚踏实地,别图虚名。”
他召开紧急董事会,当着所有人的面,把那份邀约函扔进了碎纸机。
“同志们,”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诺华的钱,咱们不挣。咱们的药,靠自己卖。也许慢一点,难一点,但心里踏实。今天为钱低头,明天就得跪着走路!”
消息传出,业界哗然。有人说张大山傻,有人骂他狂妄。但大山药业的员工们,却像打了强心针——老板有骨气,咱们更有干劲!
张大山趁热打铁,宣布启动“全球自主商业化计划”:在欧洲设立分公司,聘请本地团队;在北美寻找合规合作伙伴,严格把控渠道;在东南亚深化与哈菲兹博士的合作,建立区域分销中心。
同时,他给联盟成员打气:“兄弟们,洋人不是老虎!咱们联合研发,共享渠道,抱团出海,一样能闯出一片天!”
就在自主计划艰难推进时,张承志从马来西亚传来捷报:经过反复磋商,他们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共建“中马中医药产业园”,获得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海外基地彻底站稳了脚跟。
更让人振奋的是,李秀云团队发现“地涌金莲”对某种罕见病有特殊疗效,已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打开了通往欧美市场的高速通道!
看着这些突破,张大山长长舒了口气。糖衣炮弹的危机过去了,但真正的全球征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