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药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
随着“地涌金莲”注射液临床试验的全面展开,李秀云的研发团队人手严重不足。临床试验涉及大量数据管理、医院协调、法规合规等专业工作,原有的科研人员难以兼顾。李秀云不得不亲自上阵,带着几个骨干连轴转,人瘦了一大圈,黑眼圈重得吓人。
张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秀云,这样下去不行,你得赶紧招人!”他催促道。
“招了!”李秀云揉着太阳穴,一脸无奈,“发了招聘启事,面试了几个,要么经验不足,要么要价太高,合适的太难找。懂新药研发又懂中医药的复合型人才,是稀缺资源啊!”
海外市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张承志在马来西亚的“中医药文化园”概念一炮而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合作意向。但他和哈菲兹博士两人根本忙不过来,急需既懂业务、又懂外语、还能适应跨文化环境的项目管理人才。在马来西亚本地招人,文化隔阂大;从国内派人,成本高且适应周期长。
王斌的销售团队也抱怨连连。随着市场拓展,尤其是高端医院和海外渠道的增加,对销售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懂产品,还要懂医学知识、会做学术推广。现有的老员工,很多是跟着公司从靠山屯摸爬滚打出来的,忠诚度高,但学习能力跟不上新要求。
“张总,咱们的老人,跑市场、搞关系是一把好手,但让他们去做专业的学术演讲,跟专家对话,确实吃力。”王斌实话实说,“可新招的年轻人,有学历有冲劲,但对公司没感情,稳定性差,培养起来也费劲。”
管理层会议上,人才问题成了讨论的焦点。公司快速发展与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
周明叹了口气:“以前小打小闹,靠的是兄弟义气。现在船大了,得靠规章制度,靠专业队伍。这人啊,成了最大的瓶颈。”
张大山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意识到,公司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过去那种靠感情、靠经验管理的“草台班子”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国际化企业的发展需求了。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问题暴露出来是好事!”张大山抬起头,目光坚定,“这说明咱们在成长!人才问题,必须下决心解决!”
他做出了几项决定:
1. 启动“英才计划”: 由李秀云和王斌牵头,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方案,不惜重金,从国内外知名药企和科研院所引进急需的高端研发和市场营销人才。
2. 建立内部培训体系: 由周明负责,联合省中医药大学,建立企业内部大学,对现有员工进行系统性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帮助老员工转型升级。
3. 完善激励机制: 改革薪酬体系,加大绩效挂钩比例,设立创新奖励基金,让有能力、有贡献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4. 大胆启用年轻人: 给张承志等年轻一代更多独当一面的机会,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命令下达,公司再次忙碌起来。李秀云开始频繁出入人才市场和高档写字楼,与猎头公司接洽;王斌着手制定新的销售培训手册;周明则开始筹划培训中心的建设。
变革总会伴随阵痛。高薪引进的人才,与公司的老员工在观念、工作方式上难免产生摩擦;新的考核制度也让一些习惯了安逸的员工感到压力。公司里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
张大山顶住压力,在一次次沟通中反复强调:“兄弟们,咱们不能永远停留在靠山屯!要想走得远,必须换上新引擎!这个过程会难受,但为了公司的未来,必须坚持!”
就在大山药业内部为人才问题焦头烂额之际,梁致远从香港发来预警:“张总,‘奥丁资本’近期与国内几家二线中药企业接触频繁,似乎有意组建一个‘产业联盟’,目标直指我们的市场份额。他们这次,可能想用‘群狼战术’。”
内有人才之困,外有强敌环伺。张大山的眉头再次拧紧。成长的烦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