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丹参”核心机制与毒理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处于寒冬中的大山药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张大山深知,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破解当前的资金和市场困局。
他首先让李秀云团队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整理成一份详尽的、符合国际规范的技术摘要报告。随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寻求与国内大型药企的战略合作。
他的目标,并非简单的资金引入,而是希望找到认同大山药业理念、能够优势互补的伙伴,共同开发“紫丹参”的深层次价值,尤其是基于其明确机制的新药研发潜力。
王斌的市场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将目标锁定在几家以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见长、且研发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大型民营药企。经过初步接触,一家名为“仁济堂”的百年老字号表现出浓厚兴趣。
“仁济堂”的副总裁亲自带队来到靠山屯考察。与之前的一些投资者不同,“仁济堂”的团队更关注技术细节和长远规划。他们在实验室待了整整一天,仔细查阅原始数据,与李秀云团队深入交流。
考察结束后,对方副总裁对张大山说:“张总,李总,你们做的扎实程度,令人敬佩。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和积累,在很多追求短期效益的企业里是看不到的。我们‘仁济堂’也一直在寻找有真正创新价值的中药品种。‘紫丹参’的机制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开发思路。”
合作意向明确,但谈判依然艰难。“仁济堂”希望获得“紫丹参”在新药开发领域的独家授权,开出的价码不菲,但要求控股合资公司。这与张大山希望保持自主性和品牌独立性的初衷产生了矛盾。
谈判陷入僵局。张大山再次面临抉择:是接受优厚条件缓解燃眉之急,但可能失去长远发展的主导权?还是坚持原则,继续寻找更理想的合作伙伴?
就在张大山权衡利弊之际,市场传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华东药业”因长期进行亏本价格战,导致自身巨额亏损,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其主要投资人之间爆发了激烈内讧! 据传,其负责营销的副总裁已被迫离职,公司内部人心惶惶,价格战的攻势明显减弱。
这个消息,让大山药业上下倍感振奋!对手的疯狂,最终反噬了自身。王斌立刻调整策略,组织市场团队趁机收复失地,重点向客户强调大山药业的稳健经营和技术领先,与“华东药业”的短期行为和内部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一直处于守势的大山药业,第一次感受到了战场局势的微妙变化。
与此同时,张大山在与“仁济堂”的谈判中也做出了决断。他婉拒了对方的控股要求,但提出了一个新的合作方案:成立一家专注于“紫丹参”深度开发的合资公司,大山药业以品种权和技术入股,占股49%,“仁济堂”以资金和临床开发资源入股,占股51%,但公司章程约定,重大决策需双方一致同意,并保留大山药业在现有原料供应和保健品市场的独立运营权。
这个方案既保障了“仁济堂”作为大股东的利益,又守住了张大山的核心底线,体现了合作诚意与原则坚守的平衡。
“仁济堂”的团队对张大山的坚持和远见表示了尊重,经过内部讨论,最终原则性同意了这一合作框架!虽然细节还需敲定,但一个重量级的战略合作伙伴已然在望!
这个消息,比获得一笔单纯的资金注入意义更为重大。它意味着大山药业的技术和价值得到了行业龙头的认可,其发展模式获得了战略层面的背书。
内忧外患的严冬,似乎终于看到了尽头。对手的内乱和战略合作的突破,让大山药业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张大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夕阳下笼罩着金色光芒的厂区,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转机虽已出现,但未来的路依然挑战重重。与“仁济堂”的合作如何顺利落地?市场如何快速恢复?研发如何持续深入?这些都是需要步步为营、精心布局的课题。
但无论如何,最艰难的时期,正在过去。大山药业这艘航船,在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坚固,正调整航向,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