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圈淡紫色的光晕,如同暗夜中的一丝萤火,微弱,却牢牢抓住了张大山的目光。他蹲下身,凑近了仔细观察那株丹参苗。
在月光和左眼异能的叠加视野下,那紫光确实存在,萦绕在植株的根部,给人一种沉静、凝练的感觉,与他之前见过的代表生机的白色、绿色光芒截然不同。
他尝试着集中精神,想看得更清楚些,但紫光依旧淡薄,似乎与植株本身融为一体,难以捉摸。他不敢轻易再动用黄金瞳去刺激它,生怕适得其反。
这株丹参,是他用常规方法种植,只是在移栽后,因为苗情较弱,他动用过一次黄金瞳滋养,剂量也很小。难道是因为这次恰到好处的滋养,激发了它的某种潜能?还是这片坡地,尤其是那岩缝泉水的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大山心里充满了好奇和一丝兴奋。如果这紫光真的代表某种更优异的品质,比如药效更强,那价值可就不可估量了!
他小心翼翼地在这株丹参旁边做了个不显眼的标记,决定暂时不动它,继续观察,同时更加精心地照料这片试验区。
项目计划书由李秀云主笔,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数据详实,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了他们科学育苗和精细管理的优势。小陈干部看后也连连称赞,说比很多村里报上来的材料都规范。
提交材料的日期快到了。张大山心里盘算着,要不要把这株“紫光”丹参的事情,作为一项“意外发现”或者“技术潜力”写进去?或者,干脆在评审时,直接带过去?
他有些犹豫。这东西太玄乎,说出来别人未必信,反而可能觉得他故弄玄虚。但不拿出来,又觉得是个遗憾,万一能加分呢?
他把自己的顾虑跟李秀云说了。李秀云思考了很久,谨慎地说:“计划书里还是以稳妥为主,重点讲我们成熟的技术和可行的规划。这株特殊的丹参,可以作为口头汇报时的一个补充,但不要说得太夸张,就说是我们试验田里发现的优株,长势和品相格外好,正在重点观察,作为未来品种优化的方向。”
张大山觉得有道理,就这么定了。
材料提交上去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县里的评审需要时间,这期间,张大山一点没闲着,和李铁柱、李秀云一起,全力扑在育苗上。新一批的柴胡、黄芩幼苗长势良好,眼看又可以出售了。
他联系了镇上的“百草轩”老先生,老先生听说他规模扩大了,很高兴,表示这批苗子他全要了,价格还比上次每株提高了五分钱。虽然量不大,但也是一笔稳定的收入。
更让张大山惊喜的是,顾老先生那边也传来了消息。他托人捎来口信,说省城那个GAp基地的朋友对张大山提供的种苗样品(是上次那批里留下的几株)很满意,尤其是数据的完整性,让他们很有信心。对方表示,如果张大山能保证大规模供应的品质稳定,愿意先下一笔小额试订单。
双喜临门!张大山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政策的东风还没正式吹来,市场的门已经率先向他敞开了一道缝!
然而,刘胖子那边的动静也越来越大。听说小王庄的“合作社”已经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承包了大片土地,种子化肥都是“富民公司”统一提供,搞得声势浩大。王老歪话里话外,也透露出镇上有些领导更看好那种“规模效应”。
张大山心里清楚,评审会的较量,绝不会轻松。
这天,小陈干部终于带来了县里的通知:下周,县农业局的评审小组会下来实地考察,并召开项目评审会,让张大山做好准备。
决战,即将到来。
张大山看着坡地里那株标记着的、静静散发着淡紫色光晕的丹参苗,心里默默地说:老伙计,这次能不能成,就看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