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的风波让张大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不能总在低附加值的原料市场里打转,必须拿出人无我有的硬通货。他把更多的期望投向了李秀云正在攻关的“地涌金莲”项目。
李秀云肩上的压力陡然增大。那几株从西南带回的“地涌金莲”苗子,娇贵得很,对土壤酸碱度、光照时长、湿度变化敏感得要命,稍有不慎就蔫给你看。实验室的组培进展也不顺利,继代培养的苗子长势弱,有效成分含量远不如野生植株。
那段时间,李秀云几乎长在了基地的温室和实验室里,眼瞅着瘦了一圈。张大山心疼,却帮不上忙,只能变着法子让食堂给她炖汤补身子,晚上催着她早点回家。
这天深夜,张大山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空着,书房门缝里透出灯光。他披衣起身,推门进去,看见李秀云还趴在书桌前,对着一堆数据和文献发呆,台灯的光映着她疲惫的侧脸。
“怎么还不睡?”张大山走过去,把一件外套披在她肩上。
李秀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叹了口气:“还是老问题,组培苗的活性物质上不去。我试了各种培养基配方,效果都不理想。我在想,是不是我们的方向错了?也许这种药材的药效形成,需要特定的环境压力,就像‘紫丹参’和‘七叶一枝花’一样,实验室里太‘舒服’的环境,反而不利于其有效成分的积累。”
张大山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看着妻子布满血丝的眼睛:“别太逼自己。还记得咱们刚开始种丹参的时候吗?也是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这东西急不来。”
“我知道急不来,”李秀云靠在椅背上,声音有些沙哑,“可现在外面盯着我们的人那么多,港口的事刚过去,咱们急需一个新的亮点稳住阵脚。‘地涌金莲’是个好苗子,我怕耽误了时机。”
“时机重要,但东西更重要。”张大山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咱们大山药业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投机取巧,是实打实的品质。你放手去研究,需要什么支持,我来想办法。就算慢一点,也要把根基打牢。”
丈夫的理解和支持让李秀云心里暖了不少。她深吸一口气,重新打起精神:“我有个新想法。野生‘地涌金莲’长在溪边潮湿的岩石缝里,昼夜温差大,环境算不上好。我打算调整实验方案,模拟这种逆境,看看能不能激发出它的潜力。”
“这个思路好!”张大山眼睛一亮,“需要怎么模拟?基地那边你随便安排。”
接下来的日子,李秀云团队调整了研究方向。他们在温室里搭建了模拟溪边岩缝的小环境,控制光照和湿度变化,甚至引入了轻微的干旱胁迫。过程繁琐,进展缓慢,但令人惊喜的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新一代的组培苗虽然生长速度放缓,但叶片颜色更深,植株也更加强健。
初步的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有效成分含量有了显着提升!虽然距离野生植株的水平还有差距,但无疑是突破性的进展!
消息传开,公司上下为之振奋。张大山特意在基地开了个简短的庆功会,给研发团队发了奖金。李秀云站在台上,看着台下欢呼的同事,看着张大山赞许的目光,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喜悦之余,李秀云保持着科研人员的冷静。她在庆功会后找到张大山:“大山,先别急着乐观。这还只是在可控环境下的初步结果,大规模露天种植会遇到什么问题,谁也不知道。而且,有效成分的稳定性、采收加工的最佳时机,都还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撑。”
“我明白。”张大山点点头,“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
“我准备选一小块地,进行小规模露天试种,验证模拟环境的可行性。同时,加快有效成分的提纯和药理活性研究,为将来的产品开发做准备。”李秀云思路清晰。
“好!就按你说的办。”张大山毫不犹豫地支持,“需要人手、需要地,直接跟周明协调。”
看着李秀云重新焕发神采,投入下一步工作,张大山心里踏实了许多。他仿佛已经看到,不久的将来,一片片金黄色的“地涌金莲”在靠山屯的坡地上绽放,成为大山药业又一棵坚实的“摇钱树”。
企业的路,就是这样,一个坎一个坎地过,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攻。只要核心的研发能力在,只要对品质的追求不变,就总有希望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