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药业”凭借资本优势发起的原料争夺战,迅速白热化。张大山的几个核心药材种植县,成了双方角力的主战场。
张大山亲自坐镇,与王斌等人分头行动,日夜兼程,走访一个个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谈判异常艰难。面对“华东药业”高出20%-30%的报价,很多合作方虽然念及与大山药业的旧情,但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难免动摇。
“张总,不是我们不讲信用,实在是对方给的价格太诱人了。我们一大家子也要吃饭啊。”一位姓赵的种植大户面露难色。
张大山没有空谈感情,而是拿出了精心准备的方案:“赵大哥,我理解。但高价能维持多久?他们是为了挤垮我,一旦得手,价格还会这么高吗?我们大山药业不一样,我们是长期合作。你看,这是我们拟定的‘深度合作计划’:第一,我们愿意以略低于他们当前报价、但远高于市场均价的价格签订三年保底收购合同;第二,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质种苗,帮助你们提高单产和品质;第三,我们正在筹建加工厂,欢迎你们以土地或药材入股,共享产业链利润。”
这份方案,既有短期让利,又有长期捆绑,更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前景。张大山说得诚恳,算得明白。不少合作方在权衡利弊后,尤其是考虑到与大山药业多年合作建立的信任和稳定的品质要求,最终选择了继续与张大山合作。
然而,也有少数几个大型合作社,在“华东药业”的巨额现金诱惑下,选择了倒戈。这对张大山的原料供应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周明那边传来消息,由于部分关键原料供应紧张且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而市场前端,王斌也汇报,在几个非核心市场,“华东药业”的低价产品确实抢走了一些份额。
压力从上下游两个方向同时传来。张大山的眉头锁得更紧了。资金链开始绷紧,他不得不动用部分储备金来维持高价收购和正常生产。
就在这内外交困之际,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
李秀云负责的“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系统”完成了第一阶段试点建设,覆盖了最重要的“紫丹参”种植基地。她选择在此时,主动联系了之前对大山药业产品感兴趣但因价格犹豫的一家欧洲中型植物药公司——德国“莱茵草药”公司。
李秀云没有急于推销产品,而是向对方详细介绍了这套追溯系统:每一批原料,从种子来源、种植地块、施肥用药记录、采收时间到初加工过程,全部有据可查,数据实时可溯。她甚至邀请对方通过授权端口,远程实时查看试点基地的种植情况。
“莱茵草药”的采购总监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欧洲市场,对草药原料的可追溯性和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这正是他们的痛点。对方立刻派出了一个技术团队,飞赴中国进行实地审核。
审核过程极其严格。德国团队不仅查看了系统数据,还随机抽取地块进行土壤、水源和药材样本的独立检测。最终结果令他们非常满意:大山药业提供的原料,不仅有效成分含量稳定达标,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欧盟标准,其完整的追溯体系更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审核结束后,“莱茵草药”公司当场与大山药业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供货合同,价格比国内市场价格高出近一倍!虽然首批订单量不大,但意义重大!这不仅带来了一笔宝贵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为大山药业打开了一扇通往高端国际市场的大门,并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
张大山紧紧握住李秀云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秀云,你这套系统,真是雪中送炭啊!”
李秀云微笑着,眼中闪着光:“这说明,我们坚持品质和透明化的路是对的。这才是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莱茵草药”的合同,像一剂强心针,稳定了内部的军心,也让外界看到了大山药业的韧性和价值。之前一些犹豫的合作方,开始重新评估与大山药业长期合作的价值。
同时,这个消息也引起了国内一些注重长期价值和产业协同的资本的关注。一位之前与张大山接触过、但因条件未谈拢而搁置的国有背景产业基金负责人,主动打来了电话,表示愿意重新洽谈投资事宜,条件也比之前优厚了许多。
“白衣骑士”的身影,似乎正在悄然靠近。
然而,张大山并没有盲目乐观。他知道,“华东药业”及其背后的资本绝不会轻易罢手。更激烈的较量,恐怕还在后面。但至少,通过这次保卫战,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价格,不是资本,而是无法替代的品质、技术和信誉。
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广阔的药材基地上,一片金黄。这场根基保卫战,虽然艰难,但让他和她的企业,根基扎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