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阳光透过逸品学院的窗棂,洒在崭新的木质课桌上。原本仅能容纳百人的小院,经过半个月的扩建,已增设了四座专属教学楼,分别对应商科、农科、工科、医科,门口悬挂着醒目的木牌,上面刻着李逸亲笔题写的学科名称,笔锋刚劲,透着 “经世致用” 的办学初心。
此时的商科教室内,三十余名学员正围在一张巨大的账桌旁,专注地听讲师王掌柜讲解 “复式记账法”。王掌柜曾是长安西市最大绸缎庄的账房先生,从事记账工作四十余年,受邀加入学院后,便将毕生经验融入教学。他手持毛笔,在两张纸上分别写下 “流水账” 与 “复式账” 的记录方式,对比道:“诸位请看,传统流水账仅记录‘今日收绸缎款五十贯’,却无法说明这五十贯来自哪家商户、对应哪批货物;而复式记账法需在‘收入账’与‘客户账’同时记录,既写‘收张记商户绸缎款五十贯’,又在‘张记商户’名下标注‘欠货款五十贯已结清’,账目清晰,日后核查或对账,一目了然。”
一名来自洛阳的学员张顺举手提问:“王掌柜,我家开的粮铺常有农户以粮食抵账,这种情况该如何用复式记账法记录?”
王掌柜笑着点头,在纸上快速写下两笔记录:“在‘收入账’记‘收李农户小麦十石,抵货款三十贯’,在‘粮食库存账’记‘入库小麦十石,价值三十贯’,这样既体现了货款结清,又记录了库存变化,后续无论是卖小麦还是核算利润,都有据可查。”
张顺恍然大悟,连忙在笔记本上记录,眼中满是兴奋 —— 此前他家粮铺因记账混乱,每年总有数十贯账目对不上,如今学会复式记账法,终于能解决这个难题。
除了基础记账,商科的营销课程更是贴合大唐商业实际。李逸特意邀请了曾在江南、西域从事贸易的商人刘万通担任讲师。这日课堂上,刘万通手持一匹印有西域花纹的丝绸,向学员们提问:“诸位若将这匹丝绸卖到长安,该如何定价、如何推广?”
一名学员答道:“可按成本加利润定价,再在西市挂招牌宣传。”
刘万通摇头:“长安西市的丝绸店不下百家,若仅靠招牌宣传,难以吸引顾客。大家需先分析客户 —— 长安的达官贵人喜欢稀缺纹样,普通百姓注重性价比,咱们可将这匹丝绸定为‘高端款’,在绸缎庄内设专属展柜,邀请贵妇试穿,再附赠西域香料小样,打造‘西域珍品’的品牌形象;同时推出同款简化纹样的平价丝绸,满足普通百姓需求,这样既能提升品牌档次,又能扩大销量。”
学员们纷纷点头,随后分组进行 “模拟营销”,有的扮演商户,有的扮演顾客,在课堂上演练定价、谈判、促销的流程。李逸站在教室后门,看着学员们投入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 —— 他深知,只有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营销技巧,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在商业竞争中立足。
农科的教学则更注重 “田间实践”。学院在长安城外开辟了百亩试验田,分为水稻区、棉花区、葡萄区,邀请了江南种棉能手陈老农、凉州葡萄种植专家阿卜杜勒共同授课。这日清晨,陈老农带着二十余名农科学员来到棉花区,手持棉种,详细讲解选种技巧:“好的棉种颗粒饱满,色泽偏白,捏在手中有沉重感;若颗粒干瘪、颜色发暗,种下去要么不发芽,要么结棉少。选好种后,需用温水浸泡半个时辰,再拌上草木灰,既能防虫,又能增加肥力。”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播种:“棉花播种需行距三尺、株距两尺,太深芽难出,太浅易被鸟啄。播种后要覆盖一层薄土,再浇适量水,保持土壤湿润。”
学员们两人一组,拿着锄头、水壶,按照陈老农的指导播种。来自河北的学员李二柱此前种棉花总是产量低,如今亲手实践后,才发现自己此前播种过深、浇水过多,导致棉苗长势差。“陈老丈,按您的方法种,棉花产量能提高多少?” 李二柱问道。
陈老农笑着说:“若能按这套方法种,再配合‘逸品犁’深耕,每亩至少能多收十斤棉花,够一家三口做两床棉被了!”
农科还专门开设了 “新式农具课”,李逸让人将改良后的曲辕犁、龙骨水车搬到试验田,邀请铁匠讲解农具构造与使用优势。“传统犁需两头牛牵引,一天最多耕两亩地;曲辕犁只需一头牛,一天能耕五亩,还能调节深耕深度,适合不同土壤。” 铁匠一边演示犁地,一边说道,学员们轮流上前操作,感受新式农具的便捷,不少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员感叹:“有了这曲辕犁,乡亲们种地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工科的教学则以 “器械改良” 为核心。学院的工科教室内,摆放着拆解后的织布机、水车、曲辕犁,邀请了长安最有名的木匠王师傅、铁匠张师傅授课。王师傅曾参与改良逸品女红坊的织布机,对机械原理颇有研究。这日课堂上,他带着学员们拆解一台老式织布机,指着其中的 “经线轴” 说:“这台织布机的经线轴转速不均匀,导致织出的布疏密不一。咱们可在轴上加装一个‘调节齿轮’,通过改变齿轮齿数,控制转速,让经线均匀送出,织布效率能提高三成,织出的布也更平整。”
学员们围在织布机旁,有的测量齿轮尺寸,有的绘制改良图纸,有的尝试制作新齿轮。来自蜀地的学员赵木匠此前一直苦恼如何提高织布机效率,如今在王师傅的指导下,很快便画出了改良图纸,还提出在织布机上加装 “断线预警装置”—— 一旦经线断裂,装置便会发出声响,提醒工匠及时处理,避免浪费布料。
“这个想法好!” 王师傅赞许地拍了拍赵木匠的肩膀,“做器械改良,不仅要懂原理,还要多琢磨工匠的实际需求,这样改良出的器械才有用。”
工科还专门设立了 “实践工坊”,学员们可在这里将课堂上的改良想法付诸实践。短短半个月,学员们便改良出了 “省力水车”—— 通过增加叶片数量、优化轮轴角度,让水车在水流较缓的河流中也能转动,解决了偏远地区灌溉难的问题;还制作出了 “便携工具箱”,将常用的锤子、锯子、凿子分类收纳,方便工匠携带外出作业。
医科的教学则围绕 “实用防疫与诊治” 展开。李逸邀请了太医院的退休御医孙大夫、民间草药医师林婆婆共同授课。孙大夫擅长常见病诊治,林婆婆则精通草药识别与炮制,两人互补,让医科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操。
这日上午,孙大夫在课堂上讲解风寒的诊治:“风寒初起时,患者会头痛、鼻塞、怕冷,此时可用生姜、葱白、红糖煮水喝,盖被发汗,一般两日便能痊愈;若症状加重,出现咳嗽、发烧,需加入紫苏、杏仁,煮水后配合针灸合谷、风池二穴,缓解症状。”
他一边说,一边让学员们相互练习针灸 —— 用特制的木质模型练习进针角度与力度,确保学员掌握基本针灸技巧。“针灸时需注意深度,合谷穴进针三分,风池穴进针二分,太深易伤神经,太浅则无效。” 孙大夫耐心指导,纠正学员们的姿势。
下午,林婆婆则带着学员们前往长安城外的山林,实地识别草药。“这是蒲公英,全草可入药,能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这是金银花,花朵晒干后泡茶,可预防风热感冒;这是甘草,能调和药性,很多药方中都需要它。” 林婆婆指着路边的草药,逐一讲解名称、功效与采摘时间,“采摘蒲公英需在花开前,此时药效最佳;金银花要在花朵刚开放时采摘,晒干后颜色金黄,药效好。”
学员们手持药篓,跟着林婆婆采摘草药,还记录下每种草药的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来自江南的学员周姑娘此前因不懂草药,家人得了小病只能花钱请大夫,如今学会识别草药,她激动地说:“以后回乡,我就能帮乡亲们采草药治病,让大家少花冤枉钱!”
为确保教学质量,李逸还亲自牵头师资选拔,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商科讲师需有十年以上商业经验,能解决实际经营问题;农科讲师需熟悉至少两种作物的种植技术,有增产案例;工科讲师需有器械改良或制作经验,有实际成果;医科讲师需能独立诊治常见病症,或精通草药识别与炮制。
李逸还广发 “英雄帖”,通过驿站传遍大唐各地,邀请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加入学院。消息传出后,应者云集:江南有 “织锦活化石” 之称的柳大娘,主动前来教授高级纺织技术;西域擅长制作天然农药的维吾尔族老农阿地力,带着自家的农药配方来到学院;长安城外擅长治疗跌打损伤的老郎中张铁匠,也放弃了自家的铁匠铺,加入医科讲师团队。
为检验师资水平,李逸还组织了 “试讲考核”—— 商科讲师需现场解决学员提出的商业难题,农科讲师需在试验田演示种植技巧,工科讲师需展示自己的改良成果,医科讲师需现场诊治模拟病患。考核通过者,才能正式成为学院讲师,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与补贴。
这日,李逸与苏瑶来到学院,查看各学科的教学情况。商科教室内,学员们正在进行 “模拟国际贸易谈判”,扮演大唐商人的学员与扮演回纥商人的学员,围绕丝绸与战马的交换价格展开谈判,条理清晰,用词专业;农科试验田内,学员们正在给棉花浇水、施肥,陈老农在一旁指导,不时点头称赞;工科工坊内,学员们正在组装改良后的织布机,王师傅在一旁查看,脸上满是欣慰;医科教室内,学员们正在练习草药炮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苏瑶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逸哥哥,你看学员们多认真,讲师们也倾囊相授,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啊!等这些学员毕业,定能为大唐的民生与发展添砖加瓦。”
李逸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长安城,心中满是憧憬:“这些学员,有的来自商户家庭,有的来自农家,有的是工匠子弟,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来,将来也会带着学到的技艺回到家乡,把先进的商业理念、种植技术、器械改良方法、医疗知识传播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改革的根基 —— 培养一批又一批实用型人才,让民生改善、技术进步成为常态,大唐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繁荣。”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逸品学院的教学楼上,将 “商科”“农科”“工科”“医科” 的木牌映照得格外醒目。学员们陆续走出教室,有的讨论着今日学到的知识,有的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李逸与苏瑶并肩站在学院门口,看着学员们的身影,心中满是坚定 —— 他们知道,这所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才的摇篮,未来,这里将走出无数为大唐民生、科技、贸易发展贡献力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大唐的盛世华章,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