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辛勤的劳作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夏去秋来。那三十亩处于有机转换期的土地,在社员们近半年的精心呵护下,悄然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最初播种的绿肥紫云英,在经历了初期的瘦弱后,根系逐渐发达,固氮能力增强,植株变得茂盛起来,翻压入土后,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经过一个夏季的暴晒和微生物分解,土壤的颜色变得更深,质地更加疏松,抓在手里能感受到一种油润的活性。最令人惊喜的是,地里蚯蚓的数量明显增多了,翻出的新鲜土粒随处可见,这是土壤生态恢复的良好标志。
“地养过来了!”福伯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土有劲了,闻着都有一股甜味儿。”
秋季,转换区播下了第一茬正式的药材——黄精和板蓝根。出苗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幼苗虽然生长速度略慢于完全转换好的有机田,但植株健壮,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显示出良好的抗逆性。病虫害的发生率也控制在较低水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发挥了关键作用。
“转换期的阵痛正在过去,”张维在田间观察记录后,得出了乐观的结论,“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肥力水平正在稳步提升。照这个趋势,明年这个时候,这批地有望达到正式有机标准。”
与此同时,订单农业的试点也迎来了第一次“大考”。清溪村周支书和柳林村赵大姐田里的药材,到了采收的季节。
采收当天,合作社派出了由张维、王老五和巧婶组成的验收小组,带着标准工具和记录本,现场进行检验。周支书和赵大姐一家人早早地等在田边,神情紧张中带着期盼。
验收从周支书的黄精开始。王老五熟练地挖出几株黄精,仔细查看块根的形态、大小、色泽和均匀度,又掰开一块,观察断面和气味。
“嗯,”王老五点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根形饱满,颜色黄亮,断面细腻,‘菊花心’明显,药香纯正。老周,你这黄精,伺候得用心!”
周支书搓着手,嘿嘿直笑:“都是按张技术员给的方子来的,一点不敢马虎。”
赵大姐的板蓝根也同样经过了严格检验。巧婶负责检查地上部分的茎叶和根部的品质。
“叶片干净,无病斑,根部粗壮,侧根少,品质上乘!”巧婶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赵大姐长舒一口气,激动地眼圈都有些发红:“刚开始那会儿,长得慢,心里直打鼓。现在看到这成色,值了!”
验收合格,过磅称重,核算价格。当周支书和赵大姐拿到比市场价高出一成的货款时,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这笔收入,不仅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回报,更是对他们严格按照标准种植的肯定。消息很快在周边村落传开,之前还在观望的农户们心动不已,纷纷找到合作社,希望能加入订单农业的合作。
首战告捷,让合作社对“订单农业”这一模式充满了信心。林晚趁热打铁,主持修订了更加完善的合作协议,并计划扩大试点范围,吸纳更多信誉好、技术过硬的农户加入,逐步构建起“桃源印记”的联合生产体系。
傍晚,夕阳将金色的光辉洒满大地。林晚站在那片初显峥嵘的转换区田埂上,看着长势良好的药苗,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五亩试验田,到如今的三十亩转换区,再到周边村落的订单农户,“桃源印记”的绿色版图,正在稳健地扩张。
她想起转换初期社员们的焦虑,想起订单农户曾经的犹豫,想起每一次应对病虫害的紧张……所有的艰辛与坚持,在这一刻,都化为了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有机转换,转换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人们的思想和农业的发展方式。
初显的峥嵘,预示着更加丰硕的未来。但林晚也清醒地知道,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和市场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如何保持品质的稳定,如何应对可能的价格波动,如何提升品牌的价值,这些都是下一阶段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夜色渐浓,田野里一片寂静。但在这寂静之下,是生命蓬勃生长的力量,是一个乡村产业振兴的坚实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