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的痕迹渐渐被烈日和辛勤的劳作抹去。河滩新垦地的药材,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和及时的灾后恢复后,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被扶正的植株重新扎根,清洗过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泽,新抽出的嫩芽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
但林晚和张维都清楚,劫后余生的植株往往更为脆弱,接下来的管护需要比以往更加精细,如同绣花一般,不能有丝毫马虎。
张维几乎每天都泡在田里,拿着放大镜和记录本,逐垄检查。他发现,部分植株在经历水淹和倒伏后,叶片边缘出现了细微的黄色斑点,这是抵抗力下降、潜在病害风险的信号。
“不能用药,”张维语气坚决地对围过来的林晚和福伯说,“现在植株正虚弱,喷药反而可能造成药害。得用更温和的办法增强它们的‘体质’。”
他开出了“食疗”方子:将合作社自产的、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草木灰和腐熟的菜籽饼肥,按极低的比例混合,兑水发酵成淡褐色的、散发着醇厚气味的有机液肥。
“这叫‘薄肥勤施’。”张维一边指导大家用长嘴壶小心翼翼地浇灌每一株药材的根部,一边解释,“浓度很低,不会烧根,但能持续提供养分,帮助植株恢复元气,提高抗病力。”
施肥的工作量巨大,需要极大的耐心。人们弯着腰,一株一株地浇灌,确保肥水均匀渗透到根部土壤。烈日当空,汗水浸湿了衣衫,但没有人抱怨。
与此同时,病虫害的监测也升级了。水生带着几个年轻人,在田里插上了数十块黄色的粘虫板。几天后,板上就粘住了不少小黑飞、蓟马等小型害虫。张维根据粘虫板上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判断田里潜在的威胁,并及时调整生物防治策略,比如在特定区域释放更多的捕食螨。
“预防大于治疗。”张维说,“我们要做的,是营造一个让害虫难以大规模繁殖的环境,而不是等它们爆发了再去扑救。”
另一边,随着采收季的临近,订单交付的准备工作也悄然启动。合作社的仓库里,巧婶带着妇女们开始整理和清洗去年留下的药材加工工具:切片机、烘干架、筛子、包装袋等,一一检查、擦拭、消毒。
“今年的药材,品质要求更高,咱们的工具也得配得上。”巧婶一边麻利地擦拭着切片机的刀片,一边对帮忙的林晚说。
林晚拿起一个准备装药材的无纺布包装袋,手感柔软透气,上面已经印好了“桃源印记”的Logo和产品信息。“包装袋都订好了?”她有些惊喜。
“嗯,”巧婶点头,“水生前阵子去县里订的。他说,好马配好鞍,咱们的药材好,包装也不能寒碜。”
林晚心里一暖。团队的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默默努力着。她走到仓库门口,看着远处在烈日下精心管护药田的人们,又回头看看仓库里认真准备工具的巧婶她们,一种强烈的信心油然而生。
傍晚,她和张维再次巡查药田。夕阳下,药材长势喜人,板蓝根叶片肥厚,荆芥花序饱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令人安心的药香。
“照这个趋势,只要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达到订单要求的优等品率,问题不大。”张维看着记录本上的数据,语气中带着谨慎的乐观。
林晚点点头,没有说话。她蹲下身,轻轻抚摸一片板蓝根厚实的叶片,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她想起播种时的忐忑,间苗时的不舍,风雨夜的奋战,以及此刻精细到每一株的呵护。这一切的付出,终于要迎来检验的时刻了。
精细如绣,功不唐捐。她相信,这片倾注了心血的土地,一定会给出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