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林晚已经蹲在了试验田的垄沟边。
她小心地用花铲拨开一株黄精根部的泥土,这个动作她重复了快半个月,熟练得像外科医生下刀。泥土带着露水的潮湿,被她轻轻拨到一旁,露出底下交错盘结的根须。
不同于往年见到的细弱根茎,眼前的景象让她呼吸都放轻了——主根粗壮得像孩童的手指,侧根密集发达,无数细如发丝的白色根毛紧紧附着在土壤颗粒上,仿佛给根系裹上了一层天鹅绒。这正是灵泉水滋养后最直观的证据:无比强大的吸收系统。
“怎么样?”张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晨起的沙哑和迫不及待。他手里拿着素描本和卷尺,镜片后的眼睛因为连日熬夜布满血丝,却亮得惊人。
林晚没说话,只是将位置让开。张维立刻蹲下,先是抽了口凉气,随即拿出卷尺仔细测量主根长度和直径,又在素描本上飞快勾勒着根系的形态结构。
“不可思议……”他喃喃自语,“这种根系活力,理论上的吸收效率至少是普通植株的三倍以上!难怪叶片厚实,茎秆粗壮!林姐,这已经不是‘长得好’能形容的了,这简直是……进化!”
林晚的目光却越过这株长势喜人的黄精,投向旁边一小块用木牌标记的对照区。那里的黄精,用的是同一批种子,但生长过程中未使用灵泉水,只接受了张维制定的标准生态种植法管护。它们同样健康,叶片油绿,但根系远没有这边发达。
“关键在这里。”林晚走到对照区,同样小心地拨开泥土。根系虽然健康,但显得“规矩”许多。“张维,你看,你的方法是对的,标准化的管护确实能保证药材达到‘优良’品质。但灵泉……它突破的是‘极限’。”
张维推了推眼镜,凑过来对比,眉头紧锁:“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的方法是‘优生学’,而灵泉是‘基因改造’……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完全依赖无法解释的灵泉,又要让标准化种植的成果足够惊艳,足以支撑起‘桃源生态种植法’的品牌故事。”
这正是困扰他们多日的核心难题。如何将“神迹”转化为“科学”,将“偶然”升华为“必然”。
“或许,我们搞反了方向。”林晚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望向在晨光中舒展叶片的药田,“我们总想着怎么用科学去解释灵泉,为什么不让灵泉来印证科学呢?”
张维一愣:“你的意思是?”
“福伯和墨兰妈的经验,比如‘豆茬种药地不荒’、‘草木灰能防虫’,这些世代相传的智慧,其实暗合了轮作养地、矿物质补充的科学道理。灵泉,不过是把这些好的效果放大、加速了。”林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构建‘桃源生态种植法’,根基应该是这些被验证过的、可持续的生态智慧。灵泉,可以作为我们内部筛选品种、优化技术的‘催化剂’和‘验证器’,而不是对外宣传的‘特效药’。”
张维的眼睛猛地亮了:“对!比如,我们可以用灵泉水快速培育筛选出抗病性最强的株系,然后研究其抗病机理,再用普通的农业手段(比如嫁接、优选)进行推广!对外,我们展示的是可复制、可学习的生态种植模式;对内,我们利用灵泉高效地进行技术迭代!这样,既隐藏了核心秘密,又确保了技术的领先性和真实性!”
两人越说越激动,在田埂上席地而坐,素描本摊在中间,写写画画。阳光渐渐驱散晨雾,将药田染成金色。他们讨论的不再是玄妙的灵泉,而是具体的轮作方案、绿肥品种、生物防治引入计划……
不远处,巧婶带着几个妇女来上工,看到田埂上埋头讨论的两人,会心一笑,没有打扰,自顾自地开始一天的除草工作。锄头起落间,泥土翻飞,清新的草腥味弥漫开来。
林晚抬头,看着眼前充满生机的土地,和身边专注投入的伙伴,心中豁然开朗。真正的根基,从来不是某一样神奇的外物,而是这片土地,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人,以及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生生不息的联结与智慧。灵泉,只是让这深扎的根须,生长得更快、更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