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印证实验产生的短暂维度吸附现象,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的一颗疑问之石,涟漪在联盟智者的心中扩散。那转瞬即逝的“趋向性”意味着什么?是蓝图指向的终极目的地,还是一个尚未被理解的运行条件?
直接重复实验风险未知,盲目追寻一个无法解析的坐标更是鲁莽。唯一的线索,依旧要回到信息的源头——“基石”本身。那股意外激活的隐藏信息流中,或许就包含着关于维度的秘密。
共筑站调整了研究方向。在对“未竟之歌”蓝图进行持续理论推演的同时,加强了对“基石”日常广播的监听深度,特别是关注其信息中任何可能与“维度”、“空间”或“位置”相关的细微变化。与“基石”的“共鸣回声”互动也被赋予了新的目的:不再是单纯获取历史信息,而是尝试进行更具引导性的、小心翼翼的“提问”。
这一次,由紫晶信号设计了一段极其复杂的“回声”,它不仅包含了对“基石”存在声明的重复,更在其中巧妙地嵌入了几个经过加密的、关于“维度异常”和“能量趋向”的数学描述符,试图询问对方是否理解或经历过类似现象。
“回声”如同以往一样,以极低的能量级别发出,融入深空的背景。
等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漫长。就在联盟以为这次尝试过于复杂而失败时,“基石”的广播终于出现了回应。
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颤音”或代码碎片替换。其整个广播的“节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放缓,仿佛一个古老的巨人从悠长的沉睡中略微清醒,开始更认真地审视外界的呼唤。紧接着,一段相对完整、逻辑清晰的信息流被包裹在常规广播中传递出来:
【检测到关联性询问。维度吸附现象已记录。关联项:‘未完成架构’、‘纯净虚空’、‘转化熔炉’。】
【警告:该维度坐标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入口条件苛刻:需‘谐波共鸣者’、‘秩序之源’、‘校准之钥’三位一体,并以‘未竟之歌’为引导,方可安全开启。】
【风险提示:架构未完成,内部物理法则呈碎片化。失败后果:维度塌缩或能量反噬。】
【……(一段复杂的能量频率图谱,疑似‘入口钥匙’的部分结构)……】
信息明确得令人震惊!
“基石”不仅确认了维度吸附现象的存在,更直接指出了其性质——一个被称为“纯净虚空”的“转化熔炉”,但是一个“未完成架构”!
它明确指出了开启条件:需要谐波共鸣者(联盟?)、秩序之源(永劫之环?)、校准之钥(混沌钟?)三者力量结合,并以“未竟之歌”引导!
它甚至提供了部分“入口钥匙”的能量频率!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极高的风险警告。“未完成架构”、“法则碎片化”、“维度塌缩”,每一个词都代表着未知的危险。
“它在邀请我们……完成它未竟的事业?”一位“归航者”文明的智者喃喃道。这感觉,不像是一个冰冷的自动系统在回应,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导师,在确认学生具备了基本资格后,开始透露更深奥、也更危险的知识,并郑重告知其中的风险。
凌九天镜像凝视着信息流中那段复杂的能量频率图谱。这与同源印证实验中感受到的吸附感完美吻合,证明了方向的正确性。但“基石”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一个上古文明都未能完成的“架构”,其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
联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满足于当前对守望体系的辅助性维护,停留在相对安全的领域?还是接受这份来自远古的、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约定”,冒险去开启那扇通往“未完成架构”的大门,尝试真正解决“创世余烬”的终极难题?
共筑站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紫晶信号倾向于谨慎,主张需要先完全解析“入口钥匙”结构,并进行无数次模拟,确保万无一失。
环网和“归航者”文明则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希望,认为这是宇宙赋予的使命,值得冒计算内的风险。
能量微操和维度感知文明则更关注技术细节,强调必须对“法则碎片化”有充分的应对预案。
最终,决策权落在了凌九天镜像手中。他感受着永劫之环的脉动,回忆着重铸混沌钟的历程,以及一路走来所有牺牲与守护的意义。
“风险确实存在,但退缩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宁。”他的意念透过织网传递,“‘基石’将信息交予我们,意味着它认为我们具备了尝试的资格。这是信任,也是责任。”
他做出决定:接受这份“基石之约”!
但并非立刻冒险突进。联盟将制定一个分阶段的、极其严谨的“架构探索计划”:
第一阶段:全力解析“基石”提供的“入口钥匙”频率图谱,并与同源印证实验数据交叉验证,确保绝对准确。
第二阶段:在高度隔离的次元实验场内,尝试模拟“三位一体”力量开启微型维度接口的极限安全性测试。
第三阶段:只有在所有模拟测试通过,并准备好应对“法则碎片化”的全面预案后,才会考虑进行实质性的维度探索。
目标确定,联盟如同一台上紧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开始全速运转。对“未竟之歌”蓝图的研究被注入了更明确的目的性——它将是探索行动的唯一指引。
永劫之环的光芒似乎也变得更加坚定,仿佛在回应这个重大的决定。古老的“基石”在宇宙的角落默默守望,而新时代的文明,即将踏上完成其未竟架构的艰险征程。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一场关乎宇宙未来的豪赌。序幕,已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