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方打听,林薇和沈浩在一个充满手办和模型的工作室里找到了韩东。他年约四十,不修边幅,正沉浸在一套复杂的3d渲染中,对来访者爱搭不理。
沈浩试图用技术语言与他沟通,才勉强让他抬起头。
“寰宇?苏曼君?”韩东嗤笑一声,“那帮白痴还没倒闭吗?找我干嘛?我可没兴趣给他们打工。”
林薇没有提苏曼君,而是直接将“清源”项目的背景、他们的策略、以及目前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缺乏高质量的低成本视觉设计)说了出来。她强调的是“挑战”和“创造”,而非“雇佣”。
韩东听完,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眼神里有了点兴趣:“用数据打脸大公司?用最低成本追求最大效果?这有点意思。比给那些暴发户老板设计土豪金Logo强。”
韩东最终同意以极低的“友情价”和后期分成模式加入项目,但要求绝对的设计自主权。他的加入,立刻让“钉刺”的视觉输出能力提升了几个档次。
他根据沈浩的数据分析,设计了一系列极具冲击力和讽刺意味的视觉海报和短视频。
一张海报上,是一只粗糙的手握着“清源”护手霜,背景是无数条看似华丽却一模一样的虚假用户评论被像垃圾一样扫开,配文:“真实,无需刷屏。”
一个短视频,用动画形式对比了“老牌国货把钱花在成分上”和“某些新品把钱花在刷单和广告上”的过程,直观而有趣。
这些高质量的内容,通过张扬的社交媒体运营和沈浩的精准投放,像一颗颗炸弹,在之前积累的“真实”口碑基础上,引发了更大的讨论热潮。
“(清源)这波营销真是又刚又聪明!”
“哈哈哈,虾仁猪心啊,这是在说谁我不说。”
“设计感真好,没想到老牌子也能这么潮?”
话题度持续攀升。“清源”护手霜的销量开始快速增长,甚至一度出现了断货的情况。李老板兴奋得连夜打电话给林薇,要求扩大生产。
更让林薇意想不到的是,几家一直关注此事的中型媒体终于下场了。他们引用沈浩的那份数据报告和“钉刺”创造的视觉内容,发表了一系列题为“营销乱象下的‘真实’突围”、“老牌国货的互联网自卫战”等报道。
报道相对客观,但立场明显偏向于“清源”所代表的“真实”价值观。
媒体的加入,让事件彻底出圈,从一个小范围的讨论变成了一个行业现象级的案例。
寰宇的竞品团队陷入了巨大的被动。他们无法正面回应“刷单”的质疑,越解释越黑。苏曼君试图动用媒体关系压稿,却发现效果甚微——徐天默许了这些报道的传播,他似乎想借此敲打苏曼君和内部那些不高效的团队。
“钉刺”一战成名。
林薇的工作手机开始被打爆。无数寻求合作的中小品牌、猎头、甚至投资机构找上门来。工作室从安静的角落变得门庭若市。
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新的烦恼随之而来。
巨大的名声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压力。如何筛选客户?如何报价?团队如何分工?现有的松散合作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沈浩抱怨找他的人太多,影响了他钻研技术。
乔娜忙于应付各种询价和接待,行政工作量暴增。
秦悦严肃警告,流水增大,必须规范财务制度,否则后患无穷。
张扬开始有点飘飘然,差点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
林薇意识到,“钉刺”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他们不再是那个可以隐藏暗处、灵活作战的小组了。他们必须快速进化,从一个项目制团队,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公司。
否则,盛名之下,内在的混乱会让他们迅速垮台。如何完成这次凶险的蜕变?